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
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
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
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
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
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
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
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
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
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不忍竟舍此,复来剃榛芜。
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
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
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
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
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形式:古风翻译
宝应元年我离开草堂时,蛮夷正充斥成都城。而今我返回草堂,正值成都安定无忧之际。让我陈述最初叛乱的情况,徐知道叛乱好像是转眼之间的事情。因大将被召回朝廷,这伙群小便乘机窃据成都谋反。半夜斩白马盟誓,气势凌人。并西联邛州之南的羌兵以虚张声势,北断剑阁要道以抗拒长安王师。数十个跟随徐知道作乱的人,虽无官职,却也占城为王,独当一面了。但徐知道手下的人与羌夷头目各自争长,互不相让,并且蕃、汉殊情,以致叛乱后发生内讧。结果发生了羌夷兵的倒戈,叛乱魁首们彼此互相残杀。哪知祸起腋下,徐知道被自己部下所杀。当时主持正义的人对叛乱这都很愤恨,因为他们使国家的法纪政纲受到了破坏。徐知道手下的李忠厚辈均拥兵自立,百姓成了各种势力头目们所宰割的鱼肉。这伙群小竞相作威作福,谁肯为无辜受害的平民辩解呢。他们还一方面残害百姓,一方面寻欢作乐。他们在谈笑间滥杀百姓,长街上溅满了无辜百姓的鲜血。在他们行刑的地方,甚至风雨之时还可以听到冤魂的哀嚎声。被杀害之人留下的妻子、马匹为贼徒占有,这些遗孀甚至马匹还要含着内心的悲痛供其取乐。国家法纪何在?实在令人不甚叹息!我只得奔走于梓、阆之间,三年中都想离蜀而去东吴。由于那里也有战乱,结果竟难以成行。我不忍舍弃这间花草堂,回来要除杂草杂木,重整庭院和药栏。入门见四颗小松树尚在,我漫步于万竿疏竹之中。往日养的家犬喜我久别乍归,它常情热的低回在我的身旁。邻居喜我归来,拿着葫芦买酒准备与我畅饮。大官严武喜我久别乍归,就遣人骑马来问我需要什么东西。城郭间的邻人喜我久别乍归,他们来探视、问候我的人,简直挤满了整个村墟。天下尚不得安宁的今天,当兵的都胜过迂腐的书生。在这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里,何处可安置我这个老头呢?我真的成了多余的人,所幸的是还算活了下来。我既无用于世,在此余生里一饮一啄已感到惭愧,所以甘于清苦生活,不敢有所奢求。注释
去:言离开。蛮夷:指徐知道叛乱是纠集的川西羌兵。塞:犹言充斥。归:言返回。虞:忧患。陈:陈述。初乱时:宝应元年,七月徐知道叛乱初起时。反复:指叛乱。大将:指严武,当时他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群小:指徐知道及其同伙。中宵:半夜。气已粗:气势凌人。邛南:邛州(今四川邛嵊县)以南一带,当时为内附羌夷居所,知道引之为乱。布衣:指跟徐知道反叛之平民。专城: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两大:两者并大。蕃汉殊:蕃,汉不和而内讧。西卒:指李忠厚统帅的邛南羌兵。焉知:哪知。枭獍(:在古典诗文中,常用来比喻狠恶忘恩的人。义士:指当时倡议讨乱者。纪纲:指封建王朝的法纪,政纲。逾:越轨,引申为破坏。唱和:此唱彼和。作威:恣意杀戮。福:穷奢极欲。辜:罪也。杻械:刑具。在手为杻,在足为械,即脚镣手铐。用钺:指杀人。“钺”,古代兵器,方形圆刃,持以砍伐。色悲:言面带悲色。尔:你,你们。此指乘徐知道叛乱中,假平乱诛逆为名而为非作歹之徒。娱:谓含悲供人取乐。贱子:杜甫自称。三年:指宝应元年至广德二年,杜甫逃离成都,往来梓、阆间,凡三年。弧矢:犹弓箭,喻战乱。五湖:指江苏太湖一带,古为吴地。舍:放弃。榛芜:丛生的荆棘野草。步屟:著屐散步。疏:疏朗。一解,林间空地。低徊:徘徊留恋貌。衣裾:衣腋下摆。酤酒:买酒。大官:指严武。骑:指跨马使者。城郭:指城郭间邻人。隘:阻塞。腐儒:迂腐的书生,实指杜甫自己。飘摇:形容时局的动荡不安。于时见疣赘,骨髓(suǐ)幸未枯。饮啄:此处杜甫以禽鸟自比,言个人要饮食。食薇:吃野菜。“薇”,野草名,高二三尺,嫩时可食,常采以充饥。鉴赏
诗人以亲身经历的战乱和个人的凄凉命运为主题,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草堂生活,抒写了内心的忧虑与无奈。开篇“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两句,设定了一种动荡的历史背景,表明诗人曾经离开过自己的草堂,而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战乱之中。紧接着,“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则显示了诗人重返草堂后的平静与安宁,但这种平静只是表象。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一句,诗人似乎在追忆起初乱之时的种种经历,而“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则暗示了政治上的变动和权力斗争。中间部分“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等句,通过对军事行动的描述,展示了诗人所处时代的混乱与冲突。
而“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则转向个人生活的困顿,表露出诗人在动荡中寻求一方安稳之地的心境。接下来的“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等句,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后半部分诗歌转向反思与无奈,“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踰”,诗人对当时的政治状况和道德沦丧表示出深刻的忧虑。接着,“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则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国家权力的分裂与民众的无助。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以下数句,通过对歌舞宴席、刑戮杀伐等场景的描述,揭示了统治者在混乱中寻求个人享乐与权力的虚伪。诗人借“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深深的哀伤和对人性的失望。
末段“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则是在描绘战乱后遗留下的荒凉景象,表露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凄美与哀愁。紧接着,“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则是对现实政治法律的无奈接受,同时也是一种对未来命运的担忧。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诗人似乎在表达自己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和逃离战乱的渴望。然而,“不忍竟舍此,复来薙榛芜”则显示了对故土的留恋与不舍。
最后几句“入门四松在,步屧万竹疏”、“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等,则是诗人回归草堂后的平静生活写照。这些意象既表现了个人对于和谐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抗议。
整首诗作在结构上呈现一种波折的节奏,情感上则充满了悲凉、哀愁与无奈。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手法,诗人探讨了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对于社会动荡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