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形式:四言诗翻译
哪儿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筥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三脚錡与无足釜。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这次谁来做主祭?恭敬虔诚待嫁女。注释
于以:犹言“于何”,在何处。蘋:又称四叶菜、田字草,蘋科,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可食。藻:杉叶藻科,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一说水豆。行潦:沟中积水。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筥:圆形的筐。方称筐,圆称筥。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锜:三足锅。釜:无足锅。锜与釜均为炊饭之器。奠:放置。宗室:宗庙、祠堂。大宗,即大夫之始祖。牖:窗户。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当神,称尸。有:语首助词,无义。齐:美好而恭敬,“斋”之省借。季:少、小。鉴赏
这是一首收录在《诗经》中的古诗,表现了古人收集水生植物的场景和家庭生活的情趣。通过对自然物象的细腻描绘,诗人展现了一种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开篇即设定了一个清新的画面,人们在河岸边采集着水生的蘆葭。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出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态。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诗人继续描述采集藻类植物的情形,并且细致到行走在湿润的小路上,这种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清新和湿润。
接下来的两句“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则描绘了采集后将植物装入器具中的情景,其中“维”字用来连接前后的动作,“锜”和“釜”都是古代的烹饪器皿。这两句诗通过对容器和烹饪工具的提及,突出了家庭生活中食物准备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则跳出日常生活,进入了一个更为庄重的场合。“宗室”指的是贵族或皇家的家族,“牖下”可能是指在房子的窗下进行某种仪式性质的事情。最后一句“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中的“尸”字在古代有时用作“主持”、“管理”的意思,因此这句话可能是在询问谁来主持这次的祭祀活动,而“齐季女”可能是指参与仪式的贵族女性。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的描写,展现了古人生活的多面性,以及他们对于自然、家庭和宗教的尊重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