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
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
天时有早晚,地力无高低。
红者霞艳艳,白者雪皑皑。
游蜂逐不去,好鸟亦来栖。
前有长流水,下有小平台。
时拂台上石,一举风前杯。
花枝荫我头,花蕊落我怀。
独酌复独咏,不觉月平西。
巴俗不爱花,竟春无人来。
唯此醉太守,尽日不能回。
形式:古风翻译
拿着钱去买花苗,在城东的山坡上种植。只要是有花的都买,不局限于桃、杏、梅。各种水果的种子混杂种植,千枝万朵依次开放。顺应天时早晚,土地肥沃与否都不在乎。红花如朝霞般艳丽,白花像雪一样洁白。蜜蜂流连忘返,美丽的鸟儿也来栖息。前面有长流的水,下面有个小平台。时常拂拭台上的石头,举杯在风前畅饮。花枝遮蔽我的头,花蕊落在我的胸怀。独自饮酒又吟诗,不知不觉月亮已西沉。巴蜀的风俗不喜欢花,整个春天都没人来。只有我这个醉醺醺的太守,整天留连忘返。注释
持钱:拿着钱。花树:指花苗或花卉。不限:不只限于。桃杏梅:桃树、杏树和梅树,代表常见的花卉。百果:各种水果。参杂种:混合种植。次第:依次,按照顺序。天时:自然的时节。地力:土地的肥沃程度。霞艳艳:形容红花鲜艳如彩霞。雪皑皑:形容白花洁白如雪。游蜂:四处采蜜的蜜蜂。好鸟:美丽的鸟儿。长流水:持续流淌的溪水。小平台:平坦的小地方,适合休息或观赏。风前杯:在风中举杯饮酒。荫我头:遮蔽我的头部。落我怀:花瓣飘落在我的怀里。巴俗:巴蜀地区的风俗。竟春:整个春天。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这里指作者自己。尽日:整天。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春日赏花景象的诗句,通过对花树的栽培和对自然之美的享受,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美好事物的热爱与陶醉。诗中的意境轻松愉悦,语言质朴无华,却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自得其乐的情怀。
"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开篇即以行动展现诗人的主动选择,表明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珍视。而"不限桃杏梅"则表现出一种包容与开放的心态,不拘泥于常见之物。
"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这里的“百果”、“千枝”虽是夸张之词,却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繁华景象的欣赏和渴望。而“次第开”则暗示了一种生机勃勃、循序渐进的美丽画面。
"天时有早晚,地力无高低。"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规律的观察和顺应,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平和与宁静。
接下来的“红者霞艳艳,白者雪皑皑。”则是对色彩的细腻描绘,不仅形象生动,而且通过鲜明的对比,强化了花卉之美的感观效果。
"游蜂逐不去,好鸟亦来栖。"这里的“游蜂”、“好鸟”都是自然界中充满生命力的存在,它们的到来增添了画面中的生动气息,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对和谐共生的向往。
"前有长流水,下有小平台。时拂台上石,一举风前杯。"这里通过具体环境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不失奢华的场景。而“一举风前杯”则是诗人在此环境中享受美酒、感受清风的细节刻画。
"花枝荫我头,花蕊落我怀。独酌复独咏,不觉月平西。"这里的“花枝”、“花蕊”都是对细小之物的关注,而“独酌”、“独咏”则表明了诗人此刻的心境是孤独而又自得。这一系列动作和感受,共同构筑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意境。
"巴俗不爱花,竟春无人来。唯此醉太守,尽日不能回。"最后几句则是对周围环境的一种反观,同时也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嘲。在这里,“巴俗”和“醉太守”的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的个性,更表达了他对于美好事物独自享受的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日赏花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然之美、享受简单快乐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