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形式:排律押[庚]韵翻译
李白往往写出很美妙的诗文,写的就像阴铿那样好。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喝醉后可以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就结伴携手一起游玩。想到我们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郭先生。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年幼的小童也让人感到清雅。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告辞离开。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注释
李侯:指李白。佳句:指诗文中精彩的语句,借指美妙的诗文。阴铿:南朝文学家,字子坚,官至陈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长于五言诗,声律上已接近唐律诗,为杜甫所称赞。东蒙客:泛指处士、隐士。东蒙,此指鲁郡(今山东兖州)一带。怜:喜爱。共被:同被而寝,谓亲如兄弟。日:一作“月”。幽期:隐逸之期约。北郭生:“北郭先生”的省称,借指隐士。高兴:高雅的兴致。小童:年幼的男仆。《杜臆》:见小童之清俊,便知主人不俗。落景:夕阳。景,同“影”。寒杵:寒秋时的杵声。屯云:积聚的云气。橘颂:《楚辞·九章》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谁:一作“惟”。欲:一作“与”。莼羹:用蓴菜烹制的羹。簪笏: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悠悠:安闲貌。沧海情:谓无复簪笏之愿,而欲寄情江海,亦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诗中“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李十二白的赞赏,认为他的诗句如同清脆的金属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表明了诗人的自我位置,以及他对李十二白的深情厚谊,将其视作手足之亲。接下来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则描绘了两人相互扶持、共同生活的情景,充满了温馨和友爱。
诗中还通过“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想要找到像古代高士那样的清净之地。随后的“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则是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一种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宁静。
后半部分,“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紧接着,“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则是诗人表达自己不愿意参与世间纷争,只想远离尘嚣,吟咏自然之美。
最后,“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更强调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他内心深处对广阔世界的无尽思索。整首诗通过友情、隐居和自然美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