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
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
昏昏既非醉,踽踽亦非狂。
褰衣竹风下,穆然中微凉。
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
榴花开一枝,桑枣沃以光。
鸣鸠得美荫,困立忘飞翔。
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
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
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
形式:古风翻译
西斋静而明亮,里面有一张六尺宽的床。病弱的我早晨睡足了觉,坐着感觉白天漫长。昏昏沉沉并非因醉酒,孤独也不是疯狂。掀开衣服在竹林下的清风中,微微感到凉意。起身走到西园,草木间弥漫着幽香。石榴花只开了一枝,桑枣树上果实累累。鸣鸠找到了美好的遮阴处,忘了飞翔。黄鸟也自得其乐,发出新奇的歌声。拄着藜杖观察万物的变化,也在审视自己的人生。世间万物各得其所,我的日子却忙碌而茫然。注释
西斋:静谧的书斋。深且明:又深又明亮。病夫:生病的人。朝睡足:早晨睡得很足。危坐:端正地坐着。日长:感觉时间漫长。踽踽:孤独的样子。非狂:不是疯狂。褰衣:提起衣服。穆然:宁静。西园:花园。草木含幽香:草木散发出幽香。榴花:石榴花。沃以光:被阳光照耀。鸣鸠:布谷鸟。困立:疲倦站立。黄鸟:黄莺。新音:新声调。杖藜:拄着藜杖。物化:事物的变化。皇皇:忙碌而心慌意乱的样子。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其西斋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开篇两句“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通过对西斋环境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私人空间。
接着,“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表达了诗人因疾病而导致的悠久睡眠和时间感知上的变化,这种状态反映出了诗人当时可能处于休养生息的阶段。
“昏昏既非醉,踽踽亦非狂”则显示出一种平和的心态,虽然外界可能看似迷离,但实际上并非酒醉或精神失常,这也许是在暗示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洞察与理解。
“褰衣竹风下,穆然中微凉”中的“褰衣”指的是推开衣服,让清风拂面,而“穆然”则形容一种淡淡、细细的情感,这两句传达出诗人在自然环境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意境。
以下几句“起行西园中,草木含幽香。榴花开一枝,桑枣沃以光。”描绘了诗人在自家西园中的漫步情景,以及对周围自然景物的细腻感受,其中“幽香”和“沃以光”都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感官享受。
随后,“鸣鸠得美荫,困立忘飞翔。黄鸟亦自喜,新音变圆吭。”则通过对鸟儿的观察,表现出一种生命力与乐趣,这里的“美荫”、“困立”、“自喜”等词语,都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灵状态的同情和欣赏。
最后,“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则是对生命哲理的深刻体会。诗人用“杖藜”(一种随风摇摆的小草)来比喻事物的自然变化,并将这种观察延伸到自己的人生态度,认识到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时节,而自己的生活则是充满活力和尊贵的。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