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形式:偈颂翻译
如同大圆镜的智慧本性纯净,平等看待一切的智慧心中无烦恼。奇妙的观察能力看见不依赖功劳,成就事业的智慧如同大圆镜一样圆满。第五第八识与第六第七识在因果中转化,只是名词概念并无实质不变的性质。如若在转变之处不执着留恋,纷繁兴起时永远安处于龙象之定。注释
大圆镜智:指佛性圆满、洞悉一切犹如大圆镜般无碍的智慧。性清净:本质纯净无染。平等性智:视众生平等,无有高下分别的智慧。心无病:心灵健康,没有烦恼困扰。妙观察智:细腻洞察一切现象,明辨是非真假的智慧。见非功:见识超越了普通的功利观念。成所作智:能圆满成就一切所需作为的智慧。同圆镜:与大圆镜智相似,意指智慧圆满无缺。五八六七:指佛教中的八识理论中,第五识(识根尘)、第八识(阿赖耶识)、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果因转:果位(成就的境界)与因位(修行的过程)相互转化。名言:语言、概念。无实性:没有固定不变的真实自性。转处:转变的关头或过程。不留情:不执着,无留恋。繁兴:众多事务或念头的兴起。那伽定:龙象之定,比喻深沉、稳固的禅定状态,如同龙象般难以动摇。鉴赏
这首诗是六祖慧能大师的《示智通偈》,体现了禅宗直指心性的思想。首句“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表达的是对真理的直接洞察和理解,这种智慧如同圆镜一般清净明亮,没有任何污染。
接着,“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智慧是自然而然,不需通过努力获得,它本身就是完成一切事务的智慧,与大圆镜相似。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则指出轮回之果和因缘的转变,不过是在语言上讨论,并没有实际的实体。这句话揭示了佛教中“空”的概念,强调现象世界的不实质。
最后,“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劝诫我们在轮回的过程中,不应执着于任何事物,当达到无执著的状态时,就能如同那伽(即阿罗汉)一样达到永久的宁静。这里强调了放下执着,达到心灵自由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揭示出禅宗对于心性的直接体认,以及对轮回与解脱的独到见解,是一首蕴含深刻佛理的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