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壑寒萧森,千章树苍老。
溪锦新织成,云文初脱稿。
茅屋倚幽丛,鹿麋卧深草。
呼童扫绿苔,晏坐听黄鸟。
江山如有情,展卷舒怀抱。
囊琴为寻幽,不辞涉深窅。
疏林间红叶,远远出山杪。
烟霭互吐吞,恍若笼轻缟。
从来赵王孙,胸次有三岛。
置之青玉几,云雾时旋绕。
变幻为虎踞,光怪凝龙矫。
只此一洞天,愈探愈不了。
山形虽浑成,石貌实妍巧。
宛然山阴游,万状难分晓。
骨力故清奇,因知得名早。
形式:古风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山中访友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的交融。
首先,诗人以“万壑寒萧森,千章树苍老”开篇,描绘了山中寒风凛冽、树木苍老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接着,“溪锦新织成,云文初脱稿”两句,将溪流比作新织的锦缎,云彩则如同刚刚完成的画作,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机。
“茅屋倚幽丛,鹿麋卧深草”描绘了访友途中所见的宁静场景,茅屋与鹿麋的和谐共处,更添了几分田园诗意。诗人进一步通过“呼童扫绿苔,晏坐听黄鸟”表现了访友过程中的悠闲与宁静,以及对自然之声的欣赏。
“江山如有情,展卷舒怀抱”一句,将自然景观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情感的释放。随后,“囊琴为寻幽,不辞涉深窅”则展现了诗人深入探索自然之美的决心与热情。
“疏林间红叶,远远出山杪”描绘了秋日林间的景色,红叶点缀在稀疏的树林中,与远处的山峰相映成趣。接下来,“烟霭互吐吞,恍若笼轻缟”通过烟雾与云纱的比喻,展现了山中朦胧而神秘的景象。
“从来赵王孙,胸次有三岛”引用典故,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广阔与深邃。接下来的几句,通过“置之青玉几,云雾时旋绕”、“变幻为虎踞,光怪凝龙矫”等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与艺术创作的灵感。
最后,“只此一洞天,愈探愈不了”表达了对自然奥秘的无限探索欲望,“山形虽浑成,石貌实妍巧”赞美了山石的自然之美,“宛然山阴游,万状难分晓”则强调了自然景观的复杂多变,“骨力故清奇,因知得名早”则通过山石的特性,反映了自然之美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元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艺术创作的热情,也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与丰富想象,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世界,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