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形式:四言诗翻译
牛尾之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邑郊。素丝束束理分明,良马四匹礼不轻。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敬?鹰纹大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近郊。束帛层层堆得好,良马五匹选得妙。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报?鸟羽旗帜高高飘,人马来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顺的贤士,有何良策来回报?注释
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干旄: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浚: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素丝:白丝,一说束帛。纰:连缀,束丝之法。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彼:那。姝:美好。一说顺从貌。子:贤者。畀:给,予。孑孑:旗帜高举的样子。旟: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下邑,近城。组:编织,束丝之法。予:给予。旌: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一说厚积之状。告: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同“予”。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贵族或君主在准备外出狩猎时的情景。每四句一组,分别描述了三次不同的场合:郊野、都市和城堡。诗中的“孑孑干旄”、“孑孑干旟”、“孑孑干旌”都是形容旗帜飘扬的样子,而“素丝纰之”、“素丝组之”、“素丝祝之”则是形容用白色丝线装饰马匹。每一段最后,都提问“彼姝者子,何以畀(予、告)之”,质疑为何要赐给或告知这些精美的准备工作给那位美丽的女子。
诗歌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以及反复提出的问题,展现了古代贵族生活的奢华与礼仪,同时也隐含着对权力和财富分配的质疑。整体风格庄重而优雅,展示了先秦时期诗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