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种一陇田,仓中有馀粟。
不采一株桑,箱中有馀服。
官闲离忧责,身泰无羁束。
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
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
是物皆有馀,非心无所欲。
吟君未贫作,同歌知足曲。
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形式:古风翻译
不用耕种一亩田,仓库里粮食充足。不需采摘一片桑叶,箱子里衣服富余。官职清闲无烦恼,身体安逸无拘束。中等收入的人要交百户税,我的宾客俸禄却有一年。酒杯里常有酒,篱笆下菊花繁多。所有的东西都盈余,不是心中没有欲望。你吟诵的虽是贫穷之作,其实是在歌唱知足之歌。问问此时此刻的心,何时才会感到不满足呢?注释
不种一陇田:不亲自耕种一小片田地。仓中有馀粟:仓库里存有剩余的粮食。不采一株桑:不采摘一棵桑树的叶子,意指不养蚕。箱中有馀服:衣柜里有穿不完的衣服。官闲离忧责:官职清闲,没有忧虑和责任。身泰无羁束:身心安泰,没有束缚。中人百户税:中等收入的人需要缴纳相当于一百户的税。宾客一年禄:招待客人的俸禄可以维持一年。樽中不乏酒:酒壶里总是有酒。篱下仍多菊:篱笆下菊花盛开。是物皆有馀:所有物质需求都有盈余。非心无所欲:内心并非没有欲望。吟君未贫作:你吟诵的诗虽然看似描述贫穷。同歌知足曲:实际上是在歌唱知足的生活态度。自问此时心:自己问自己的内心。不足何时足:什么时候才会感到满足呢。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自给自足生活,诗人通过对物质生活充裕而不依赖外界的手段来表达一种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诗中“不种一陇田,仓中有馀粟。不采一株桑,箱中有馀服。”两句,直接点出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自给自足状态,即使没有耕种和纺织,也有余粮和余衣可用。接下来的“官闲离忧责,身泰无羁束。”则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的烦恼,身体健康,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则是说即使只有一般平常的人家收入,也足够一年的开销,而宾客(可能指亲朋好友或学生)一年一次的资助,更增加了经济上的宽裕。接着,“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生活丰富而自在的氛围。
最后,“是物皆有馀,非心无所欲。”表达了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满足,以及内心的平和。全诗以“吟君未贫作,同歌知足曲。”结束,表明诗人通过这种生活状态,创作出赞美知足常乐的诗篇,与他人共同歌颂这样的生活哲学。而最后一句“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则是诗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思和提问,意味着在当前这样充实而满足的生活中,若还感到不满足,那么何时才能满足呢?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种理想化的田园生活,传达了一种超脱物欲、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