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浩皆东,元气流不息。
混茫自太古,于此见容德。
积阴涨玄涛,万里失空色。
鸿鹄去不穷,鱼龙变莫测。
朝登兹楼望,动荡豁胸臆。
始知沧溟大,外络九州域。
日出水底宫,烟生岛中国。
宽疑浸天烂,怒欲吹地昃。
常时烈风兴,海若不受职。
长堤此宵溃,频劳负薪塞。
况今艰危际,民苦在垫溺。
有地不可居,澒洞风尘黑。
安得击水游,图南附鹏翼。
形式:古风鉴赏
这首诗名为《登海昌城楼望海》,是明代诗人高启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站在海昌城楼上远眺大海的壮丽景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大海的广阔无垠与变幻莫测。
首句“百川浩皆东,元气流不息”以百川东流喻指时间的流逝,元气不息象征生命的永恒,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接着“混茫自太古,于此见容德”则将目光投向遥远的过去,赞美大海包容万物的品德。
“积阴涨玄涛,万里失空色”描绘了海面波涛汹涌,阴云密布,连天空的颜色都失去了,展现出大海的深邃与神秘。接下来“鸿鹄去不穷,鱼龙变莫测”通过鸿鹄与鱼龙的活动,进一步强调了大海的辽阔与不可预测性。
“朝登兹楼望,动荡豁胸臆”写出了诗人站在城楼上远眺大海时内心的震撼与开阔。紧接着“始知沧溟大,外络九州域”表达了诗人对大海之大的惊叹,以及它与整个世界的紧密联系。
“日出水底宫,烟生岛中国”描绘了日出时分,阳光照耀在海面上,仿佛宫殿浮于水面,而远处岛屿上烟雾缭绕的景象。这一句既展现了自然美景,也隐含着对远方未知世界的遐想。
“宽疑浸天烂,怒欲吹地昃”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形容海浪的壮观与力量,似乎能将天空烧毁,吹动大地。最后“常时烈风兴,海若不受职”提到即使狂风大作,大海也不受控制,显示出大海的威严与自由。
“长堤此宵溃,频劳负薪塞”描述了海堤在某次暴风雨中溃决,人们不得不频繁地搬运柴草来堵塞缺口,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与和谐共存的主题。
“况今艰危际,民苦在垫溺”点明了当时社会的艰难与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最后“有地不可居,澒洞风尘黑”描绘了因洪水泛滥导致土地无法居住,一片混乱黑暗的景象。
“安得击水游,图南附鹏翼”表达了诗人渴望像大鹏鸟一样飞翔于天地之间,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生活。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大海的壮美与神秘,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