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
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
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
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
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
俊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
未知张王后,谁并百代则。
呜呼东吴精,逸气感清识。
杨公拂箧笥,舒卷忘寝食。
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
形式:古风押[职]韵翻译
这位杰出人物已经去世,他的草书圣迹难以寻觅。如今你费心展示给我看,满眼都是深深的哀伤。悲伤的风在轻薄的丝绸上吹过,仿佛万里古意盎然。清脆的玉声回荡,如同挺立的松树般孤独而直率。连绵的山峦环绕其中,大海般的笔力展现无遗。他练习书法时,每一笔都清晰可见,墨色饱满。才情出众的他主宰着这一切,晚年时对书法的追求更加极致。未来张王之后,谁能与他比肩,流传百世呢?啊,东吴的精华,他的超逸之气触动了人们的高洁理解。杨公翻阅他的文房四宝,废寝忘食地欣赏。回忆过去他挥毫泼墨,不仅仅是为了品鉴酒德。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题为《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通过对诗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厚情感和对前贤张旭草圣的崇敬之情。
“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开篇便表达了对张旭去世已久、其草书艺术高深莫测的感慨。诗人通过这两句强调了张旭草书的稀有与不易领会。
“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这是诗人在看到杨监所藏张旭草书时的心境描写。"及兹"表明此刻亲眼目睹这份珍贵的艺术品,而"满目一凄恻"则传达了诗人看后心中涌起的不舍与哀愁。
“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这里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悲风"象征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而"万里起古色"则是将书法艺术的深邃历史感与壮丽景观相结合。
“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这两句通过对声音和形态的细腻描绘,生动地展现了草书笔触的刚健有力及书法艺术的高超技艺。
“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诗人借助自然景观比喻,强调张旭草书中蕴含的笔力如同连绵不绝的大山和奔腾不息的江水一样壮丽无比。
“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这两句表达了对张旭草书技艺精湛、笔法纯熟的赞美,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书法艺术追求极致的态度。
“俊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这里"俊拔"形容草书中笔力雄健而有节制,而"暮年思转极"则表达了诗人在晚年时,对张旭草圣技艺的再次深思和追求极致的愿望。
“未知张王后,谁并百代则。”诗人通过这一问句,表达了对后世能否有人超越或与张旭相提并论的疑惑。
“呜呼东吴精,逸气感清识。”"东吴精"指的是张旭的草书艺术,如同古代东吴(今江南地区)的文化精髓一般。"逸气感清识"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高洁气质和纯净认识的赞赏。
“杨公拂箧笥,舒卷忘寝食。”这里提到的是杨监轻抚装有张旭草书的箱笥,展开卷轴时便沉浸其中而忘却了睡眠与饮食。
“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大师挥洒墨香、创作佳作的情景回忆,以及对书法艺术和品酒乐趣不仅仅是单纯的欣赏,而是要融会贯通,领悟其深意。
整首诗通过对张旭草书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极高评价和个人情感的深厚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