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月色自清秋,不管人间底许愁。
谩拟翠华旋北极,正怜白发倚南楼。
狼烽绝塞寒初入,鹤怨空山夜未休。
莫重三公轻一日,虚名真觉是浮沤。
形式:七言律诗押[尤]韵鉴赏
此诗《月下吟三首(其二)》由明代诗人王守仁所作,通过描绘月下江天之景,抒发了深沉的人生感慨与哲思。
首句“江天月色自清秋”,以“江天”为背景,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清秋的月色洒在江面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冷的氛围。次句“不管人间底许愁”,则以月色的淡然反衬人间的忧愁,表现出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深刻理解。
接着,“谩拟翠华旋北极,正怜白发倚南楼。”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帝王的荣华与诗人的白发相对比,表达了对权力与衰老的无奈与感慨。翠华,指帝王仪仗中的旗帜,象征权力与荣耀;而“白发”则代表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苍老。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功名虚幻的深刻洞察。
“狼烽绝塞寒初入,鹤怨空山夜未休。”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狼烽,古代边防报警的烽火;绝塞,遥远的边疆。这两句描绘了边塞的寒冷与荒凉,以及孤鹤在空山中哀鸣的情景,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同时,也暗示了国家边防的紧张局势,增加了诗歌的意境深度。
最后,“莫重三公轻一日,虚名真觉是浮沤。”这两句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与升华。诗人告诫世人不应过于看重权位与名声,因为它们如同水中泡沫般虚幻不实。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平衡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结合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权力、荣誉等主题的深入探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