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
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今我何时当得然。
一去永灭入黄泉。人生苦多欢乐少。
意气敷腴在盛年。且愿得志数相就。
床头恒有沽酒钱。功名竹帛非我事。
存亡贵贱付皇天。
形式:乐府曲辞鉴赏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的作品,名为《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五)》。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无常、人生苦短以及个人的志向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体会。
诗中的“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通过河岸草木的更迭,映射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传递了一种对生命易逝、自然界循环往复的无奈感慨。
接着,“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则是以日光的消长来比喻时间的流失,表达了诗人对光阴似箭、无法挽留的无力感。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这里,诗人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自己生命终点的忧虑,以及对死亡不可避免性的恐惧。
紧接着,“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则是对人生苦短、快乐难求的感慨,强调了青年时期应充分展现个人的意志和活力。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诗人表达了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并在生活中保持一份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同床头常备的酒资,象征着对生活的享受与热爱。
最后,“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则表现出诗人对于功名利禄采取了超然的态度,将个人的存亡、地位高低完全交由命运安排,体现了一种宿命论的哲学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生命、时间和个人志向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