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
浅深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
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馀芳鲜。
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
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
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延缘。
问道若有得,买鱼勿论钱。
形式:古风押[先]韵翻译
西湖的景色举世闻名,不论智者还是愚者都来游玩。美景深浅不一,谁能尽览无遗。我本性狂直,早已被世俗抛弃。我独自享受山水之乐,这难道不是上天的恩赐。探寻西湖三百六十座寺庙,我穷尽岁月在其中寻找幽静。所到之处都能领略到奇妙,但内心的感悟难以言表。至今夜晚清梦中,西湖的美景依然清晰。您手持使者的节杖,风度翩翩如云烟缭绕。清澈的溪流和青翠的山峦,怎会只为您的到来而美丽。何不暂时抛开随从,借僧人床榻休息片刻。请您阅读我墙壁间的诗篇,让心灵得到清凉洗涤。无需路径指引,只随心意游走。或许能遇到古代的渔夫,在芦苇丛中自在交谈。如果有所领悟,买鱼就无需计较金钱。注释
西湖:杭州西湖。愚贤:无论聪明还是愚笨的人。识:完全理解。全:全部。狂直:狂放正直。捐:抛弃。山水乐:自然之乐。非天:非人力所能及。寺:寺庙。穷年:终年。妙:美妙。传:传达。清夜梦:清冷夜晚的梦境。馀芳鲜:余香犹存。使者节:使者的象征。风采:风度。碧巘:青山。妍:美丽。屏:摒弃。僧榻:僧人的床铺。清凉洗烦煎:洗涤烦恼。煎:困扰。造:到达。意所便:心意所向。古渔父:古代的渔夫。延缘:延伸,探索。问道:询问智慧。论钱:计较价钱。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深刻领悟和个人情感。全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作者超脱物外、自在悠然的情怀。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开篇便以宏阔视角,将西湖誉为天下美景,而游人不论智愚,都能从中获得快乐。这里既揭示了西湖之美,也暗含着诗人对世俗评价的超然态度。
“浅深随所得,谁能识其全。”这两句强调了西湖之美非一致,可以因人而异,每个人从中获得的体验都不尽相同。这里也隐含着诗人自己对于西湖认知和情感的独特性。
接下来的“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表达了诗人自认为曾经的率真和直爽被世俗所抛弃,而他自己则更乐于追求心中的山水之乐。这里流露出苏轼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感慨。
“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诗人将自己的快乐寄托在山水之间,这份快乐超越了尘世的纷争,是一种接近自然、超脱尘俗的心灵状态。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这里的数字“三百六十”常用来形容数量众多,诗人通过游历这些庙宇,表达了自己对佛法和禅理的探求,以及对于世事的淡然态度。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妙处,但这种体验是难以言传的,只有心中明白。这两句强调了诗人个人体验的深刻和独特性,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怀疑。
“至今清夜梦,耳目馀芳鲜。”即便是多年以后,在清净的夜晚,这些美好的记忆依然如新,耳目之间还能感受到那份清新的香气。这里流露出诗人对西湖之美的深刻怀念。
“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这两句描绘了朋友晁美叔(即晁公武)的尊贵形象,他手持官印,其风度在云烟间散发光芒。诗人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这里的“清流”和“碧巘”都是西湖美景的写照,诗人借此询问,为何不暂时放下贵族的身份,与自然亲近,享受这份宁静。
“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诗人建议朋友放下官职的荣耀,从繁忙的世俗生活中暂时抽离,到寺庙中借一块禅床安然入睡。这是诗人对于友人的关心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希望朋友在寺庙之内阅读自己所写的诗歌,以此来净化心灵,洗去尘世的烦恼。
“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便。”末尾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情景。诗人手持竹杖,无视路径限制,随心所欲地前行,这正是苏轼个性中追求自由和超脱世俗的体现。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延缘。”这里借用了《楚辞·渔父》中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深刻情感,与古代渔父相遇,在芦苇丛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问道若有得,买鱼勿论钱。”末尾两句则是对友人的劝告,询问是否在探求佛道时获得了什么领悟,并建议购买渔翁所获之鱼时,不必计较金钱。这既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精神追求的关心,也反映出他本人对于物质欲望的淡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