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慇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形式:七言律诗押[真]韵翻译
我曾游历兰陵之地,往事已成陈迹,只为流传民间风俗,记录当地百姓生活。田间水渠大多荒废,土地贫瘠,市场交易也显得贫穷落魄。常常担忧辛勤劳作的人们被忽视,突然遇见有才华的人得到提拔。与他们深情交谈后心中充满感慨,最怀念的是荆溪两岸的春天景色。注释
作客:旅居。兰陵:古地名,今山东临沂一带。迹已陈:过去的经历已经过去。谣俗:民间风俗。州民:地方百姓。沟塍:田间的水沟和田埂。半废:荒废了一半。田畴薄:土地贫瘠。厨传:古代供官员出行的饮食供应。市井贫:市集商业萧条。劳人:勤劳的人们。轻白屋:轻视平民百姓。朱轮:古代高官乘坐的红色车轮,象征地位提升。话此:谈论这些事情。惆怅:感伤,失落。荆溪:河流名,源出江苏,流经浙江。两岸春:春天的两岸景色。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名为《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改革思想闻名于世,这首诗则展现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寄托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关切。
“作客兰陵迹已陈”,开篇便设定了一种时光流转、往事如烟的氛围,兰陵即今天的江苏常州,是沈康赴任之地。诗人通过“为传谣俗记州民”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不舍,以及希望友人的美好形象能够被当地百姓所铭记。
接下来的两句,“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描绘了一幅荒凉的农村景象和萧索的人间疾苦。这里的“沟塍”指的是水利设施,半废状态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困境;“田畴薄”则说明耕地稀少或产量低下;“厨传相仍市井贫”形象地表达了农民生活的贫困,以及这种贫穷已成为常态。
诗人随后转向对朋友的关怀,“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这里的“常恐劳人”显示出王安石对于百姓负担过重的忧虑,而“忽逢佳士得朱轮”则是希望沈康能够在新的岗位上取得成功,实现个人价值。
最后,“慇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诗人表达了对朋友离别后的不舍和怀念之情。荆溪作为一个美好的自然景观,象征着生命力与希望,这里也隐喻着诗人对于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美好愿望的寄托。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既展现了个人情感的深度,也反映出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改革理想。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人事变迁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现实相结合,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友情的寄托,更是对时代命运的一种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