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怀幽赏,今兹得纵探。
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
合水来如电,黔波绿似蓝。
馀流细不数,远势竞相参。
入峡初无路,连山忽似龛。
萦纡收浩渺,蹙缩作渊潭。
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
坠崖鸣窣窣,垂蔓绿毵毵。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
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骖。
绝涧知深浅,樵童忽两三。
人烟偶逢郭,沙岸可乘篮。
野戍荒州县,邦君古子男。
放衙鸣晚鼓,留客荐霜柑。
闻道黄精草,丛生绿玉篸。
尽应充食饮,不见有彭、聃。
气候冬犹煖,星河夜半涵。
遗民悲昶、衍,旧俗接鱼蚕。
板屋漫无瓦,岩居窄似庵。
伐薪常冒险,得米不盈甔。
叹息生何陋,劬劳不自惭。
叶舟轻远溯,大浪固尝谙。
矍铄空相视,呕哑莫与谈。
蛮荒安可住,幽邃信难媅。
独爱孤栖鹘,高超百尺岚。
横飞应自得,远飏似无贪。
振翮游霄汉,无心顾雀䳺。
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
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
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
形式:排律押[覃]韵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入峡》。诗中描绘了长江流经楚蜀至东南的壮丽景象,以及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情感体验。
从“自昔怀幽赏,今兹得纵探”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和探索。随后,“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展现了长江的浩瀚气势,流经广阔地域,形成无数支流。
“合水来如电,黔波绿似蓝”则描绘了江水汇聚成一片汹涌之势,如同闪电般迅猛,而水色的深邃宛如碧蓝。接着,“馀流细不数,远势竞相参”表达了支流众多,无以计数,每条河流都有其独特的风貌。
“入峡初无路,连山忽似龛”则是诗人对长江进入三峡后景象的描写,一开始仿佛没有道路可循,但随即连绵的山峦如同巨兽一般。紧接着,“萦纡收浩渺,蹙缩作渊潭”表现了河流在峡谷间蜿蜒曲折,最终汇聚成深邃的潭水。
诗人还通过“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来形容自然界的生命力和变化莫测。风吹过山峦,如同生物的呼吸;云朵在天际生成消散,宛若口中吐出的气息。
“坠崖鸣窣窣,垂蔓绿毵毵”中的“坠崖”描绘了悬挂于高山峭壁之上的瀑布,其声响如同远处的鼓鸣;而“垂蔓绿毵毵”则是对攀附在岩石上藤蔓密布的生动刻画。
接下来的“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展示了山中清凉的竹林,以及偶尔在石缝间生长的树木。诗人还通过“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骖”来描绘山中的飞瀑和奇特的岩石。
“绝涧知深浅,樵童忽两三”则表现了对河流深浅的了解,以及偶尔遇见的樵夫。紧接着,“人烟偶逢郭,沙岸可乘篮”描绘了稀少的人迹以及可以停留的地方。
“野戍荒州县,邦君古子男”则是对边远地区军事要塞和荒废的行政区划的描述,以及对往昔领袖的追忆。“放衙鸣晚鼓,留客荐霜柑”则展现了傍晚时分,守卫者敲响晚鼓,而诗人邀留旅人,共享霜冻后的柑果。
“闻道黄精草,丛生绿玉篸”中的“黄精草”可能是指某种药用植物,其丛生的状态如同碧绿的玉簟。诗中还透露出对生活自给自足的心境,“尽应充食饮,不见有彭、聃”意味着即便物资丰富,也不见奢侈之风。
“气候冬犹煖,星河夜半涵”则是描绘了冬日依旧温暖的气候,以及夜晚星辰辉映,水流潺潺。紧接着,“遗民悲昶、衍,旧俗接鱼蚕”表现了对过往时代遗留下来的民众生活状态的哀愍,以及他们保留的古老习俗,与自然和谐共处。
“板屋漫无瓦,岩居窄似庵”则是对简陋的木屋和狭窄的山洞住所的描写。诗人还通过“伐薪常冒险,得米不盈甖”来展示生活中的艰辛与收获。
“叹息生何陋,劬劳不自惭”则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状态的感慨和内心的疲惫。紧接着,“叶舟轻远溯,大浪固尝谙”则是诗人乘坐小船在波涛中前行,体验着大自然的力量。
“矍铄空相视,呕哑莫与谈”中的“矍铄”形容了山峦之间回响的声音,而“呕哑”则是对无法沟通交流的感慨。诗中还透露出对居住环境的适应,“蛮荒安可住,幽邃信难媅”意味着即便在偏远荒凉之地,也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独爱孤栖鹘,高超百尺岚”则是诗人对于高飞于百丈山巅的孤鹰的喜爱。紧接着,“横飞应自得,远飏似无贪”表现了自由翱翔,不受外界牵绊之意。
“振翮游霄汉,无心顾雀䳺”则是对翱翔于苍穹之间的喜悦,以及不再关注世俗琐事的心境。紧接着,“尘劳世方病,局促我何堪”表现了对世间纷争和束缚之苦的感慨。
“尽解林泉好,多为富贵酣”则是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理解,以及将这些美好用于安抚内心,从而超越物质财富的追求。最后,“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表现了观察到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儿,其内心的喜悦和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以及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生命和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