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形式:古风翻译
丝绸和桐木结合制成琴,内含远古的声音。古朴的乐声淡而无味,不符合现代人的喜好。琴徽的光泽已消退,红色琴弦上布满尘埃。长久以来被冷落,但遗留的音韵仍清凉悠扬。我愿为你弹奏,即使无人倾听。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境况,或许是羌笛和秦筝的兴起。注释
丝桐:古代对制作琴的材料的统称。太古:远古,古代。澹无味:平淡无味,形容音乐古朴简单。称:符合,相称。玉徽:琴上的装饰,也指代琴。朱弦:红色的琴弦。泠泠:形容清冷而悠扬的乐声。不辞:不推辞,愿意。羌笛:中国古代的一种竹笛。秦筝:起源于秦国的一种弦乐器。鉴赏
这首诗名为《废琴》,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写一把被遗弃的古琴,抒发了诗人对于过去与现在之间文化断裂和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
诗中开篇“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两句,引出主题,设定了一种历史悠久、蕴含深意的声音艺术形象。接着,“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中被忽略的感慨。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进一步描绘了这把琴的荒废状态,反映出时间流逝和物是人非的主题。而“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则表明尽管琴已经被丢弃很长时间,但它所留下的回声依然清晰,这或许象征着诗人对于过去美好记忆的缅怀。
最后两句,“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表达了诗人即便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也愿意为了这把琴而演奏,并通过对比“羌笛与秦筝”,抒发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的尊重和怀念。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件物品的描写,更是一种文化情感的表达,是诗人对于历史传承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