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头如麦芒,气出如车轴。
间关脉络中,性命寄毛粟。
而况清净眼,内景含天烛。
琉璃贮沆瀣,轻脆不任触。
而子于其间,来往施锋镞。
笑谈纷自若,观者颈为缩。
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
常疑子善幻,他技杂符祝。
子言吾有道,此理君未瞩。
形骸一尘垢,贵贱两草木。
世人方重外,妄见瓦与玉。
而我初不知,刺眼如刺肉。
君看目与翳,是翳要非目。
目翳苟二物,易分如麦菽。
宁闻老农夫,去草更伤谷。
鼻端有馀地,肝胆分楚蜀。
吾于五轮间,荡荡见空曲。
如行九轨道,并驱无击毂。
空花谁开落,明月自朏朒。
请问乐全堂,忘言老尊宿。
形式:古风翻译
针尖锐利如麦芒,气息进出如车轮转动。在血脉经络中穿梭,生命寄托于毫毛和粟粒般微小。更何况那双清澈的眼睛,仿佛包含着天上的烛火。如同琉璃瓶储存着露水,轻盈易碎,不容触碰。你在其中游刃有余,挥洒技艺,犹如利箭穿刺。谈笑间从容自如,旁观者看得脖子都缩了。你运用针法如大斧砍柴,去除眼疾如拆毁房屋。常怀疑你的技艺如幻术,混合了咒符和祈祷。你说我掌握了道理,但这些道理你尚未察觉。人的形体不过尘埃,贵贱之分如同草木。世人只看重外表,混淆瓦砾与美玉。我起初并未察觉,刺眼就像刺肉一般。请看眼睛与眼疾,它们虽相邻却不同。眼疾若与眼睛分开,清晰如麦豆可辨。宁愿听老农夫说,除草可能误伤谷物。鼻尖仍有空间,情感深藏如楚蜀两地。我在五脏六腑之间,看到的是空旷的真理。如同在九条轨道上行驶,同行而不碰撞。空中的花朵何时开放,何时凋零,只有明月知晓。请问乐全堂的主人,那位沉默的老前辈。注释
车轴:比喻气息的流动。毛粟:比喻生命的微小。清净眼:形容眼睛清澈。天烛:比喻明亮的眼睛。琉璃:透明宝石,比喻眼睛的清澈。沆瀣:露水,比喻眼疾。锋镞:比喻手术器械或技艺。运斤:比喻手法熟练。去翳:去除眼疾。符祝: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符咒。道:道理,指医术之道。瞩:看见,领悟。形骸:人的身体。草木:比喻地位高低。妄见:错误的见解。刺肉:比喻痛苦深入骨髓。五轮:中医术语,指眼、耳、鼻、舌、喉五个器官。空曲:空旷的真理。击毂:撞击车轮,比喻冲突。朏朒:月亮的变化,比喻事物的消长。乐全堂:可能指一个地方或人物,此处代指医生。忘言:沉默不语,指智慧深沉。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创作的《赠眼医天彦若》。从鉴赏角度看,整首诗通过形象鲜明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眼科医生的高超技艺,以及作者对其医术的赞誉。
诗中的“针头如麦芒,气出如车轴”用来比喻医生的手法轻巧而精准,就像细小的麦芒一样。接着,“间关脉络中,性命寄毛粟”表达了医生在微妙的地方施展技艺,生命仿佛悬于一线。
“琉璃贮沆瀣,轻脆不任触”则形容眼球的清澈与脆弱,而医生的手法却能在这种脆弱中施以巧力。“而子于其间,来往施锋镞。笑谈纷自若,观者颈为缩”描绘了医生在进行精细操作时的从容不迫和旁观者的惊叹。
“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表达了医生的手法既稳重又果断。“常疑子善幻,他技杂符祝。子言吾有道,此理君未瞩”则是对医生高超医术的赞叹和信任。
“形骸一尘垢,贵贱两草木。世人方重外,妄见瓦与玉”指出世人往往忽视内在之物,只注重表面的东西。“而我初不知,刺眼如刺肉”则是作者最初对眼科手术的不解和惊讶。
“君看目与翳,是翳要非目。目翳苟二物,易分如麦菽”强调了医生区分眼疾的精准性,就像分辨麦子与豆子一样容易。“宁闻老农夫,去草更伤谷”则是对不当之处施术可能带来的损害的担忧。
“鼻端有馀地,肝胆分楚蜀。吾于五轮间,荡荡见空曲”描绘了医生在复杂的眼科结构中进行操作时的情景。“如行九轨道,并驱无击毂”则形容医生的技术高超,像驾车一般轻松自如。
“空花谁开落,明月自朏朒。请问乐全堂,忘言老尊宿”最后几句则是对眼科医生技艺的赞赏和询问,既表达了作者对医生的敬意,也反映出诗人自己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抒发,不仅展现了苏轼对眼科医生技艺的赞赏,更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