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形式:七言律诗押[庚]韵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的《月夜二首(其二)》。诗中以中秋之月为引子,抒发了对学问传承与个人价值的深思。
首句“处处中秋此月明”,描绘了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普照大地的景象,象征着真理与智慧的光辉无处不在。接着,“不知何处亦群英”则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先贤们的敬仰之情,他们如同繁星般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两句,强调了对学问的珍视和对人生的负责态度。诗人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正的学问都应被珍惜和传承,而作为人,更应该不负韶华,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通过对比朱熹与郑玄两位儒家大师,表达了诗人对于学术严谨与创新的双重追求。他既欣赏朱熹对传统学问的深入研究,又不满足于拘泥于旧说,不愿成为仅仅重复前人思想的“支离”之人。
最后,“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借用孔子弟子颜回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敢于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的赞赏。这里的“点”指的是颜回的学生公西赤,他虽然性格狂放,但能理解孔子的教诲,诗人以此自比,表明自己愿意接受不同声音,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王守仁对于学问、人生以及个人价值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他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哲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