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疑忠臣,江南放屈平。
晋朝轻高士,林下弃刘伶。
一人常独醉,一人常独醒。
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欢情。
欢情信独善,苦志竟何成。
兀傲瓮间卧,憔悴泽畔行。
彼忧而此乐,道理甚分明。
愿君且饮酒,勿思身后名。
形式:古风翻译
楚王怀疑忠心的臣子,屈原被流放到江南。晋朝轻视高尚的隐士,刘伶被弃置在林下。一个常常独自醉酒,一个常常独自清醒。清醒的人多承受苦闷的志向,醉酒的人多拥有欢乐的情感。欢乐的情感确是个人的完善,苦闷的志向最终又能成就什么?傲慢地躺在瓮之间,憔悴地在水边行走。那边忧愁这边快乐,事理的对比很清楚。希望您暂且喝酒,不要去考虑身后的名声。注释
楚王:战国时期的楚国君主,这里指楚怀王或楚顷襄王。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屈原被流放的地方。屈平:即屈原,楚国的大臣和诗人。晋朝:中国历史上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朝代之一。高士:品行高尚的隐士。林下:古代称隐居之地,此处指刘伶被弃置的环境。刘伶: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名。兀傲:傲慢,不拘礼法。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精神萎靡。泽畔:水边,屈原在被流放时曾在水边行走。身后名:指去世后留下的名声。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属效仿陶渊明体裁的一组诗作中的第十三首。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与高洁品格的肯定,以及对于功名利禄态度的豁达。
"楚王疑忠臣,江南放屈平"两句,提及楚王怀疑忠良之臣,而屈原被放逐至江南,表明了古往今来忠诚之士常遭猜忌。接下来的"晋朝轻高士,林下弃刘伶",则指出历史上晋朝对待高洁之士的态度,以及刘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宁愿抛弃官职,隐居林下。
中间四句"一人常独醉,一人常独醒。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欢情。欢情信独善,苦志竟何成"通过对比醉酒与清醒之人的不同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的看法:保持高洁品格的人往往遭受苦难,而享乐生活的人则常怀着喜悦之情。然而,这两种态度最终都未必有所成就。
最后四句"兀傲瓮间卧,憔悴泽畔行。彼忧而此乐,道理甚分明。愿君且饮酒,勿思身后名"则是诗人以自己为例,表达了对待世俗功名的态度。诗中提到"兀傲瓮间卧"和"憔悴泽畔行",都是形容诗人自在无忧的生活状态。接着说"彼忧而此乐,道理甚分明",表达了对世事的看法,即每个人有自己的烦恼与快乐,而自己则选择享受当下的欢乐。末句"愿君且饮酒,勿思身后名"则是诗人对读者的劝告,希望他们放下对名利的过分追求,而是要享受现在的生活。
这首诗语言自然,意境淡远,通过历史人物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传递了诗人超脱功名、乐观生活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