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形式:七言律诗押[齐]韵翻译
秋箱打黄了碧绿的梧桐树上,白鹤在栖息,城楼上的梆子声惊得乌鸦在啼叫。踏着明亮的月色我回家进门,寒凉的风中传来不知谁家的捶绢声。想南去渡过桂水却没有船只,想北回秦川又到处战乱不息。虽然年过半百却不称心如意,明天看云还要抚杖而行。注释
黄:在此用作动词,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梧:梧桐。柝:击柝即打更。乌:乌鸦。客子:作者自谓。捣练:捣洗白绸。桂水:今连江,一说为漓江,均在广西。这里应指湘水。阙:缺。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这里指长安。鼙:一种军用小鼓。鼓鼙在唐诗之中常用来比喻战争。可能是指当年吐蕃入侵。不称意:不如意。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傍晚的景象,诗人以其深厚的笔力和丰富的情感,将一个普通的暮归场景提升到了哲理的高度。开篇“霜黄碧梧白鹤栖”立即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寒冷而静谧的自然环境中,霜冻的黄昏、碧绿的梧桐树和栖息其中的白鹤共同营造出一种孤寂清高的氛围。紧接着“城上击柝复乌啼”则是对城市生活节奏的一种描绘,击柝声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时间流逝的无常和生活的压抑感。
诗人转身入门,面对的是一轮明净的月亮,“客子入门月皎皎”,这不仅是景象的继续,也是心境的一种写照。随后的“谁家捣练风凄凄”则是对远处某个家庭中妇女夜晚捣练的声音进行描绘,这声音在夜深人静中显得格外凄凉,反映出诗人对劳作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同情。
接下来的“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则是对远行旅途的描述。诗人似乎在叙述自己或他人的行程,南去时乘船经过桂江(可能指的是今天的贵州一带),北归时又在秦川(今陕西一带)经历了多次鼓鞞的声音,这些都是对旅途艰辛的生动描绘。
最后两句“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则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年逾半百,人到中年,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所追求的境界之间似乎还有差距,故而“不称意”。而那份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却又让诗人决定明日继续出行,看看云卷云舒,也许会在大自然中寻找到心灵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