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性分良难并,好恶情怀岂得同。
荀子书犹非孟子,召公心未悦周公。
况令树立追高远,而使裁量属闇蒙。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形式:七言律诗押[东]韵翻译
圣贤的品性难以完全相同,喜好厌恶的情感怎能一致。即使是荀子的思想也不同于孟子,召公对周公的心意并未完全满意。更何况我们追求崇高的理想,却让那些不明事理的人来评判裁决。全世界的人都不觉得奇怪,因为真正有力实践的人无需顾虑,他们是英雄豪杰。注释
圣贤:指品德高尚、有智慧的人。良难并:很难完全一致。好恶:喜好和厌恶。岂得同:怎能相同。荀子: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另一位重要的儒家学者。心未悦:心意并未完全满意。周公:西周政治家,孔子尊奉为典范。树立:树立理想。追高远:追求崇高远大的目标。裁量:评判和决定。属闇蒙:不明事理的人。举世:全世界。何足怪: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力行:努力实践。无顾:无需顾虑。豪雄:英雄豪杰。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曾巩所作,题为《圣贤》。诗人通过对圣贤特性的探讨,揭示了圣贤之间的个性差异和情感对立。首句“圣贤性分良难并”,强调了圣贤间的独特性格难以完全一致,暗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接下来,“好恶情怀岂得同”进一步阐述了圣贤对于善恶、喜好和情感的态度可能存在分歧,暗示了他们的思想深度和复杂性。诗人以荀子和孟子为例,指出即使是儒家内部,如荀子与孟子的思想也有不同,以此说明圣贤之间观点的多样性。
“召公心未悦周公”借召公和周公的故事,表达出即使在古代贤者之间,也存在意见不合的情况,体现了历史上的真实冲突。
“况令树立追高远,而使裁量属闇蒙”这两句,诗人认为试图让所有人达到同样的高标准是困难的,而且评价他人时需要明辨是非,不能盲目或偏颇。
最后两句“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诗人认为,尽管圣贤之间有差异,但这并不奇怪,真正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难,力行其道,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气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举例,赞扬了圣贤们的独立思考和坚定行动,同时也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