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形式:古风翻译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注释
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一作“愿”。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羁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野:一作“亩”。际:间。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荫:荫蔽。罗:罗列。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虚室:空室。余闲:闲暇。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返自然:指归耕园田。鉴赏
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描绘了一位久历尘世、终于归隐田园的士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却又透露出深厚的情感与哲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篇即点明了诗人从小与世俗不合,其本性就是喜爱大自然中的丘陵山川,这是诗人的真实情感流露,也是他选择归隐田园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流年在红尘中迷失自我的深刻反思。尘网,喻指世俗的纷扰和羁绊,而三十年的时间跨度,则是诗人生命中一个完整的阶段,充满了无奈与挣折。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通过对比自然界中的生物——羁鸟依恋旧日栖息之地,池鱼怀念往昔生活的水域,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眷恋和不舍,这种情感在他归隐田园后变得更加浓烈。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里,“开荒”是指开辟新的耕地,而“守拙”则意味着坚持自己的选择,不随波逐流。诗人决定放弃世俗的追求,回到田园生活,以此来守护自己的初心和简单。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这一句描绘了归隐后的居所,虽然简朴,却充满了自在与宁静。这里的数字使用了古代文人常用的谐音手法,“十馀”谐音“余”,“八九”谐音“久”,暗示着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和长久的居住意愿。
“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田园景色,榆柳成荫覆盖后园,桃李花开满堂前,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也反映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里,“暧暧”形容远方村落的宁静与温暖,“依依”则形容了田野间升腾的炊烟,这些景象都让人感到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安详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两句更进一步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狗吠声从深巷传来,鸡鸣则在高耸的桑树上方展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情景。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和享受。户庭,即家宅之中,没有世俗的纷扰;虚室,则指的是心灵的空间,有着余裕的闲适。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也揭示了诗人的生命态度和精神追求。樊笼比喻世俗的牢笼,而诗人终于摆脱了这种束缚,重获心灵的自由与归于大自然的本真状态。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越物欲、回归自然的生存哲学,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精神独立和个性自我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