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古诗词网主要是分享唐诗、宋词、词牌名、文言文、古籍、诗词名句等。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纪道德原文及翻译

作者: 时间:2025-07-15阅读数:0

唐-杜光庭

道,德。清虚,玄默。生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抟之不得。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虑,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于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于道德也无以清宁,岂不闻乎道德于天地也有踰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于顷刻。

形式:古风押[职]韵

翻译

遵循道与德,保持清静和沉默。生于天地之前,成为圣人之道。倾听却无声,把握却不可得。至高的德行无需作为,人间多有自我迷惑。内心洗涤,摒弃杂念,明白黑白之道。这种德行融入日常,百姓却浑然不知,上等人士勤行必能成功。它遍布天地万物,充满四方八极。三皇无为而治,五帝以简政修明。以心灵体验者为天下之主,身体力行者为众人楷模。洁白牙齿、青春容颜者,却成了毁灭生命的利斧;深藏奇谋、智慧过人者,实为窃国之贼。不如黄帝顺应自然,清静自化;不如皋陶公正无私,温和谦逊。因此,能超越圆润与浑浊,不始不终,岂止于治家治国。难道没听过,天地之道在于道德,道德又超越天地的规则。孔子曾言,早晨领悟道义,即使当晚死去也甘愿。因此,道德流传万世,历百王而不变。

鉴赏

这首诗探讨的是道家哲学中的“道”与“德”的概念。开篇即以“清虚,玄默”四字概括道的高深莫测和无为而治的特性。“生帝先,為圣则”表达了道与德是生成万物、引领众生的根本。而“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则进一步强调了道的抽象性和无法用常理捕捉。

接着,“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揭示了最高德性的无为而治,以及人们由于不知足而导致的种种困扰。诗中提倡的是“洗心而息虑”,即通过内心的清净和思想的宁静来达到道德合一的境界。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则说明了普通民众虽然每天都在使用道,但却不知道其真諦;而上等的修养者,通过勤奋实践一定能够达成目标。紧接着,“既鼓铸于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表明了道德遍布宇宙四方,无所不在。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赞美了上古三皇和五帝的治理,认为他们都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进行统治。接下来的两句,“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强调了内心的修养对于领导和影响力的重要性。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则批评了一些表面光鲜但内里却心怀不轨之辈,他们虽然外表光鲜,但实际上是在伪造名义,损害国家。

“曾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则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即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同时也提倡一种温文尔雅、宽厚待人的品德。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表达了道德之中圆融无碍的美好;“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则进一步阐述了这种修养对于治理国家和家庭的重要性。

最后,“岂不闻乎天地于道德也无以清宁,岂不闻乎道德于天地也有踰绳墨”强调了道德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道德在宇宙间不可或缺的地位。末尾引用孔子的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表达了对道德的高度重视和追求。

标签: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