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
形式:古风翻译
春天织妇养蚕剥茧抽丝又织成绢,夏季再次养蚕剥茧织绢。绢尚未织成就打算拿去缴纳官府所征赋税,丝还在纺车上就考虑拿它去赎回典押的东西。织妇一春一夏忙于养蚕织绢,到头来自己却仍穿着布制衣裙。能有布衣穿的时候还算可以,但今年无麻织布,只怕连布衣也穿不上了。注释
绢:丝织品。夏蚕:夏季开始养的第二茬蚕。拟:打算、准备。输官:缴纳官府所征赋税。车:纺车。图:计划。赎典:赎回典押的东西。典:抵押。布衣仍布裳:仍穿着布制衣裙。“仍”字因音节关系后置。古时上衣为衣,下身裙为裳,男女都穿。得:能。着:穿。犹自:还。愁杀我:犹今言“愁死我”。杀:也写作“煞”,甚词。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中国农村妇女艰辛的生活情景。首句“春蚕成丝复成绢”形象地展示了蚕妇们从春天开始辛勤养蚕,将蚕丝织成绢的过程。接着,“养得夏蚕重剥茧”暗示了她们在夏季继续忙碌,期待着收获。
然而,这些努力并未带来轻松,反而带来了更多的负担。“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说明她们的劳动成果尚未完全变现,就已经要被送往官府或用来抵偿债务。这体现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难和对官府的无奈。
诗人通过“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表达了织妇们常年劳作,连自己的衣物也仅能以布制成。最后,“有布得著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揭示了她们对于生活的忧虑,因为没有麻(用于纺织的原料)而对未来感到绝望。
整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展现了古代织妇们的辛勤劳作和生活困境,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