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子美在东屯,数间茅屋苍山根。
嘲吟草木调蛮獠,欲与猿鸟争啾喧。
子今憔悴众所弃,驱马独出无往还。
惟有柳湖万株柳,清阴与子供朝昏。
胡为讥评不少借,生意凌挫难为繁。
柳虽无言不解愠,世俗乍见应怃然。
娇姿共爱春濯濯,岂问空腹修蛇蟠。
朝看浓翠傲炎赫,夜爱疏影摇清圆。
风翻雪阵春絮乱,蠹响啄木秋声坚。
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悽怆惊寒温。
南山孤松积雪底,抱冻不死谁复贤。
形式:古风翻译
回忆过去,杜甫在东屯居住,几间茅屋坐落在苍翠山脚下。他以诗嘲笑草木,模仿蛮獠的语言,想和猿鸟的鸣叫争个高低。如今你疲惫不堪,被众人遗弃,独自驱马出门,不知归期。只有那万株柳树,陪伴你度过清晨黄昏,它们默默无言,却能理解你的忧愁。为何批评不断,你的生机受挫,难以繁茂。柳树虽然不会说话,却不会因人怒而生气,世人乍见,或许会感到惊讶。春天的柳树娇嫩清新,无人关心它腹中空虚,像盘曲的蛇。早晨,浓绿的柳叶傲视烈日,夜晚,稀疏的影子摇曳在清冷的月光下。春风翻动着如雪的柳絮,秋虫蛀木声和啄木鸟的叫声交织在一起。四季更迭,各有各的姿态,落叶飘零,让人感到凄凉又寒冷。南山上的孤松在积雪中挺立,即使严寒也抱冰不倒,这样的坚韧又有谁能比得上呢?注释
东屯:杜甫的居所。嘲吟:以诗嘲笑模仿。憔悴:形容人疲倦、衰弱。柳湖:地名,可能指有众多柳树的地方。生意:生命力,生机。愠:生气,恼怒。春濯濯:春天柳树的新绿状态。空腹修蛇:形容柳树虽空心但依然坚韧。炎赫:炎热的太阳。抱冻不死:忍受严寒而不死。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名为《次韵子由柳湖感物》。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回忆和现实中的落寞感受,以及他与自然万物之间的情感交流。
诗的开头“忆昔子美在东屯,数间茅屋苍山根。”通过提及“昔日”的情景,引出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那时候诗人可能正处于一种隐居或放逐的状态中,与大自然亲密相连。接下来的几句“嘲吟草木调蛮獠,欲与猿鸟争啾喧。”则描绘了诗人与自然界生物进行交流的情景,显示出他对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向往。
然而,随后的“子今憔悴众所弃,驱马独出无往还。”表达了诗人的现实处境,感到自己被世俗所抛弃,无奈之下只能孤身一人外出,却又不知何去。紧接着“惟有柳湖万株柳,清阴与子供朝昏。”则是对唯一能够给予他慰藉的柳湖景色的一种寄托和依恋。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胡为讥评不少借,生意凌挫难为繁。柳虽无言不解愠,世俗乍见应怃然。”诗人表达了对于那些不理解他与自然交流之美的人的批判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他认为,即便是无言的柳树也能感受到他的情感,而世俗之人却往往不能领会这份情愫。
在后半部分,“娇姿共爱春濯濯,岂问空腹修蛇蟠。”诗人通过对柳树生长状态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于生命力和自然美景的喜爱,同时也反衬出自己内心的不甘平庸。
“朝看浓翠傲炎赫,夜爱疏影摇清圆。”则是诗人对柳树在不同时间段的观察,既有对白昼中树木繁茂景色的赞美,也有对夜晚时分明而幽静影子的欣赏。
接着,“风翻雪阵春絮乱,蠹响啄木秋声坚。”是对四季变化中的柳树状态的描绘,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情景和声音。
最后,“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悽怆惊寒温。南山孤松积雪底,抱冻不死谁复贤。”诗人通过对自然界变化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南山一棵孤松在积雪之下依然生存的情形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力与坚持的赞叹和自我安慰。
整首诗通过对柳湖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以及他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深刻理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