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形式:五言律诗押[灰]韵翻译
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文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注释
“李生”句: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佯(yáng)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怜才:爱才。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鉴赏
这首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李生(可能是指同代或前代某位才子)的怀念和赞赏之情。李生之所以“可哀”,可能因为他的遭遇、命运或者才华未被世人理解而遭受打压。
首句“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哒”表达了诗人对李生的思念,以及对他佯狂行为的同情。这里的“佯狂”,在古代文学中往往是才子或隐逸之士用以避世的方式,他们或许会故意表现出一些不合常规的行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超脱世俗的态度。
第二句“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则显示了诗人对李生才华的独特认同与欣赏。这里的“独怜”,意味着诗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判断,不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见解。
第三句“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描绘了李生才华横溢,如同他能迅速创作出千首诗来,且生活中不乏豪放的享乐,如同随手可得的飘零之酒。
最后两句“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则是对李生的一种劝告或期望。这里的“匡山”,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点或者隐喻性的空间,而“头白”则意味着时光流逝,年华老去。诗人希望李生能够在这个地方好好地读书学习,最终在头发变白的时候平静地归来,这也反映出诗人对李生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通过对李生的怀念和赞美,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他对人才的珍惜之心,同时也透露出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才华与自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