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之有知盖恃息,孰居无事使出入?
心无天游室不空,六凿相攘妇争席。
法师逃人入庐山,山中无人自往还。
往者一空还者失,此身正在无还间。
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
人间俯仰三千秋,骑鹤归来与子游。
形式:古风翻译
万物有了知觉全靠气息,谁能无事任其进出?内心没有杂念,心境如室不空荡,六种欲望互相争夺,连妇人都想占据一席之地。僧人法师逃离尘世进入庐山,山中无人,他独自来去。过去的消失,未来的未至,我正处于无去无回的状态。微风不断,修炼的过程在细微中持续,内外合一的境界在一弹指间达成。人间岁月匆匆,犹如三千秋,我乘鹤归来,与你一同游览这世间。注释
恃:依靠。出入:进出,生活起居。天游:无拘无束的心境。六凿:六根欲望:眼、耳、鼻、舌、身、意。庐山:中国名山。无还间:无去无回的禅定状态。内外丹:修炼中的内外合一。骑鹤:道教典故,象征超脱世俗。鉴赏
此诗是苏轼在宋朝创作的,名为《送蹇道士归庐山》。从内容上看,此诗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心灵的修养。
“物之有知盖恃息,孰居无事使出入?”这些句子表达了对生命中不必要纷扰的质疑,以及寻求内在平静的心境。"物"指的是外界万物,而"有知"则是指它们似乎具有某种自我意识,这里作者用一种哲学化的视角来探讨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心无天游室不空,六凿相攘妇争席。”此处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心灵世界,虽然外界可能充满纷争,但内心却能保持清净和独立。"六凿"指的是古代工匠用来雕刻的工具,这里形容争斗之激烈,而"妇争席"则是比喻生活中的琐事纷争。
“法师逃人入庐山,山中无人自往还。”这里提到的是道士选择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到自然界寻求心灵的宁静和修行之地。"法师"指的是道教的修炼者,而"庐山"则是他们隐居的地方。
“往者一空还者失,此身正在无还间。”这几句表达了对生命流转中的感慨,以及现世与来生的迷茫。"往者"指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还者"则是那些寻求回归自然或精神家园的追求,而"此身"则强调了当前生命状态的珍贵。
“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种修炼成功后的境界,其中"绵绵不绝"形容的是持续不断的自然之声,而"内外丹成"则暗示了道士通过修行达到了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的高级精神状态。
“人间俯仰三千秋,骑鹤归来与子游。”最后几句是对整个宇宙时空的一种超脱和豁然开朗的态度。"俯仰"意味着观察历史长河,而"三千秋"则是指极其漫长的岁月,"骑鹤归来"则象征着修炼成功后的自由与超脱。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世界的喧嚣与自然界的宁静,以及通过道士的隐居修行,表达了作者对于精神追求和生命真谛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