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四月初,新树叶成阴。
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
下有无事人,竟日此幽寻。
岂惟玩时物,亦可开烦襟。
时与道人语,或听诗客吟。
度春足芳色,入夜多鸣禽。
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
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
形式:古风押[侵]韵翻译
四月初,雾气蒙蒙,树叶已长成浓荫。微风轻拂,景色宜人,庭院深深被树冠覆盖。下面有个悠闲的人,整天在这幽静之处探寻。他不只是欣赏季节的景物,也可借此舒展烦闷的心情。时而与道士交谈,或者聆听诗人的吟唱。春天充满了芬芳色彩,夜晚则有鸟儿的鸣叫。偶然发现这宁静的境地,便忘却了世俗的纷扰。现在才知道,真正的隐士,不一定要住在山林之中。注释
霭霭:形容雾气浓厚的样子。新树:指初生的嫩叶长成了。风景:自然景色。盖覆:遮盖,覆盖。无事人:没有世俗事务缠身的人,指隐士。竟日:整日,全天。幽寻:在幽静的地方探寻。玩时物:欣赏季节变换的景物。烦襟:烦闷的心情。道人:指道士,这里可能指隐居修行的人。诗客:诗人。芳色:花草的芳香和美丽的颜色。鸣禽:鸣叫的鸟儿。幽闲境:宁静闲适的环境。尘俗心:对世俗事务的牵挂和烦恼。真隐者:真正的隐士。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庭院景象。开篇“霭霭四月初,新树叶成阴”两句,以“霭霭”一词形容四月初的天气,既有细雨,也带来湿润的空气,而新长出的树叶已形成了浓密的阴凉。接着,“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这片自然之美的赞赏与享受。
下半首“下有无事人,竟日此幽寻”表达了诗人作为“无事人”,整日在这宁静幽雅的地方徜徉自得。紧接着,“岂惟玩时物,亦可开烦襟”一句,不仅是对周围景致的欣赏,更暗示着通过这种享受来解开心中的烦恼。
“时与道人语,或听诗客吟”则描写了诗人在庭院中不仅与道人交流,也有机会聆听旅途中行吟诗句的游子。这里体现出一种文化生活的和谐与丰富。
接下来的“度春足芳色,入夜多鸣禽”两句,通过对春天美好景色的享受以及夜晚鸟儿鸣叫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最后,“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则表达了诗人的一个深刻认识:真正的隐逸并不一定要到深山林中去寻找,而是可以在平凡的生活环境中,也能找到一片宁静与自我。
整首诗通过对庭院春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文化生活和心灵世界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