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
其间互忧乐,歌笑杂悲叹。
颠倒不自知,直为神所玩。
须臾便堪笑,万事风雨散。
自从识此理,久谢少年伴。
逝将游无何,岂暇读城旦。
非才更多病,二事可并案。
愧烦贤使者,弭节整纷乱。
乔侯瑚琏质,清庙尝荐盥。
奋髯百吏走,坐变齐俗缓。
未遭甘鹢退,并进耻鱼贯。
每闻议论馀,凛凛激贪懦。
莫邪当自跃,岂复烦炉炭。
便应朝秣越,未暮刷燕馆。
胡为守故丘,眷恋桑榆暖。
为君叩牛角,一咏南山粲。
形式:古风翻译
人生百年有三万日,疾病衰老常占一半。在这期间,快乐与忧虑交织,歌声笑声中夹杂着哀叹。自己却浑然不知,仿佛被神灵戏耍。转眼间一切可笑,世事如风雨般消散。自从明白这个道理,早已远离年轻时的伙伴。我将去往何处游荡,哪有闲暇去读法律。我无才又多病,这两件事合而为一。深感惭愧麻烦了使者,你整顿了混乱的局面。像乔侯一样品质高洁,曾在清庙中供奉祭祀。你的威严令百官奔走,改变了齐地的风俗。未曾遭遇贬谪,我耻于按部就班。每次听到你的言论,都让我振奋,激励贪婪和怯懦。莫邪宝剑自然出鞘,无需炉火再炼。早晨在越地喂马,傍晚清理燕馆事务。为何还要守着故乡,留恋夕阳下的温暖。为你敲击牛角,吟唱南山的美景。注释
百年:一生。三万日:大约30000天。老病:年老疾病。常居半:常常占据一半。须臾:片刻。风雨散:像风雨般消逝。久谢:长久告别。少年伴:年轻的朋友。城旦:古代的一种刑罚,白天劳动,夜晚关押。并案:合并处理。贤使者:贤能的使者。乔侯:比喻有高尚品德的人。瑚琏质:比喻有大器之才。齐俗缓:改变齐地的风俗。耻鱼贯:耻于像鱼群一样排队。凛凛:敬畏的样子。贪懦:贪婪和软弱。炉炭:冶炼宝剑的工具。秣越:喂马。桑榆暖:晚年生活的温暖。南山粲:南山的美好景色。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属豪放派风格。全诗通过对人生百年、时光流转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万物皆空的深刻体悟。
“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开篇即描绘出人生的短暂与脆弱,以及老病相伴随的无奈。紧接着,“其间互忧乐,歌笑杂悲叹。”诗人进一步指出在这有限的生命中,人们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这些情感交织,难以捉摸。
“颠倒不自知,直为神所玩。”此句透露出一种宿命论色彩,认为人类的行为和遭遇往往如同孩童般无知,而真正掌控一切的是超自然力量。
“须臾便堪笑,万事风雨散。”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即使面临困境,也要保持幽默和豁达,因为世间万物终将如过眼云烟般消散。
“自从识此理,久谢少年伴。”诗人在这里感慨地表示,从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后,便不再沉迷于年轻时的伙伴与欢乐之中。这是成长和顿悟之后的一种超脱态度。
接下来的几句:“逝将游无何,岂暇读城旦。非才更多病,二事可并案。”诗人表达了对待命运的从容不迫,以及对个人才能与疾病的感慨。他认为,即使时间流逝,也不必急于一时,而是要悠然自得地生活;同时,对于自己的才能和身体状况,他也持有一种超脱的态度。
“愧烦贤使者,弭节整纷乱。”这里诗人显露出对那些能够理顺世事、安抚民心之人的敬意。"乔侯瑚琏质,清庙尝荐盥。奋髯百吏走,坐变齐俗缓。未遭甘鹢退,并进耻鱼贯。"这几句描绘了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其中有贤明的君子在治理国家,使得庙堂清净、官吏勤勉、民风淳厚,且没有遭遇战乱的折磨。
最后,“每闻议论馀,凛凛激贪懦。莫邪当自跃,岂复烦炉炭。”诗人表达了对那些喧嚣纷扰、激发私欲之言论的不屑一顾,并决心远离这些世俗的纷争。
“便应朝秣越,未暮刷燕馆。胡为守故丘,眷恋桑榆暖。”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追求超脱尘世、早日归隐田园生活的渴望,并对那些执迷不悟、依恋世俗温暖之人的疑惑。
“为君叩牛角,一咏南山粲。”结尾两句,诗人以一种豪迈的情怀,向朋友表达了愿意放弃一切、远离尘嚣的决心,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如牛角、南山)的描绘,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和情感。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也透露出了他个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