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
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
萧寥发为声,半夜明月前。
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
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
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
南陌车马动,西邻歌吹繁。
谁知兹檐下,满耳不为喧。
形式:古风翻译
月光明亮,我独自坐着,两棵松树立在前廊。微风从西南吹来,悄悄钻进松树枝叶间。寂静中传来松涛声,在半夜明亮的月色前。如同寒山上的飒飒雨声,又似秋日泠泠的琴弦。一听便能洗涤炎热的暑气,再听便能驱散心中的烦闷。整夜未眠,身心都感到轻松自在。南边的小路上车马喧闹,西邻处歌声乐曲繁多。有谁知道在这檐下,我却满耳不闻这些喧嚣。注释
月好:月亮明亮。独坐:独自一人坐着。双松:两棵松树。前轩:前廊或前面的窗户。西南微风:来自西南的轻微风。潜入:悄悄进入。萧寥:形容寂静。飒飒:形容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泠泠:形容声音清凉、悠扬。涤炎暑:消除炎热的夏天。昏烦:昏沉的烦恼。竟夕:整夜。翛然:形容无拘无束,轻松自在。南陌:南边的小路。歌吹:歌声和乐器声。檐下:屋檐下。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景和诗人独自享受自然之美的画面。"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表明了诗人在明亮的月光下,与两棵松树为伴独坐的情境。"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则描写了一阵柔和的风吹过松林,带来了自然界的声音。
接下来,"萧寥发为声,半夜明月前"显示了在深夜里,风穿梭于松树之间发出吟哦之声,而这声音似乎是在明亮的月光前进行的一场独特的表演。"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他在听到了自然界的声音之后,仿佛听到了一种清冷且肃穆的音乐,如同秋天的琴声一般。
"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表明了这种声音不仅能够消除夏日的热气,更能打破心中的迷茫与烦恼。"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则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和声音中,即便到了晚上也难以入睡,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最后,"南陌车马动,西邻歌吹繁。谁知兹檐下,满耳不为喧"描述了周围的世界依旧热闹,但诗人在自己的小屋里,却享受着与世隔绝的宁静,那些喧嚣的声音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感受和自然界声音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俗、与自然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