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形式:古风押[侵]韵翻译
高高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它曲曲折折穿过稀疏的竹林。竹子从笋箨中迸发苦节,青皮环抱空虚的竹心。俯身看桥下细细的溪流,抬头听山间萧萧的竹韵。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在嘲哳乱鸣。料想苦竹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我们的休憩提供了绿荫。注释
危桥:高桥。属:连接。幽径:幽深的小路。迸:裂,开。箨:竹笋上一层一层的皮,即笋壳。筠:竹皮。虚心:空心。瞰:望,俯视,向下看。聆:听。吟:成调的声音。差池:参差不齐。嘲哳:亦作“啁哳”,形容声音杂乱细碎。谅:料想,实在。要津:重要的渡口,隐喻重要的职位。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林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情感。开篇“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两句,设置了一种隐逸、宁静的氛围,危桥和幽径构成了一种通向深山的路径,而缭绕的藤蔓和疏落的树木,则增添了环境的荒凉与古老。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两句,诗人通过竹子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怀。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坚韧和节操,而这里的“苦节”则显示了竹子生长过程中的艰难与挑战,同时也映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坚守清高的品格。
接下来的“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两句,通过对溪水和风声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诗人不仅用目观察小溪的流淌,更是用耳倾听着山林中清新的声音,这种感官上的细致体验,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差池下烟日,嘲鸣山禽”两句,则引入了时间的概念和生物的活力。诗人描述了一种黄昏时分,薄雾笼罩着水面的景象,并伴随着山林中鸟儿的鸣叫,这既是对自然界生命活力的赞美,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最后,“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现世的淡然态度以及内心的平和。这里的“无要津用”,意味着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选择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同时,“栖息有馀阴”则强调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愿意在自然界中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林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坚守,以及对于大自然深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