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矉,璧美何妨椭。
端壮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独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落,结束入细么。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尔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
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形式:古风押[哿]韵翻译
我虽然不擅长写字,但理解字义无人能及。只要能领会文字的意境,就认为不必刻意学习。容貌美丽的人,眼睛可能微眯,璧玉虽椭圆也无妨。字体端正而富于变化,刚劲有力中又含女性的柔美。我常常自我嘲笑,不只是你,对此也有同感。写完字就丢弃,常被他人误以为是佳作。我的字形本就宽大疏朗,但笔画却精细入微。你的诗也被推崇,但我深知自己言语沉重,不敢承受赞美。近来我又学射箭,但力量不足,担心无法胜任弓箭之事。许多美好的事物最终未能成功,不精通又何必追求众多。何时能彻底抛开,让万事都交给懒散处理。我听说古代书法,守正不阿者如同瘸子般坚定。世俗的笔法过于骄傲,众人之中显得突兀。钟繇和张芝的时代已远去,这种说法与时代潮流不合注释
书:写字。晓:理解。矉:眯眼。椭:椭圆形。端壮:端正且雄壮。婀娜:柔美。讥:嘲笑。结束:笔画。推:推崇。力薄:力量不足。夥:众多。守骏:坚守正道。嵬騀:高傲突兀。钟、张:钟繇和张芝,古代著名书法家。左:不合时宜。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次韵子由论书》。从内容来看,诗人在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学识和审美观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无奈情绪。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这两句开篇,表现了作者虽然自己认为书写能力不足,但理解诗书的内涵却是出类拔萃的。这既显示了苏轼对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的自信,也透露出他在当时文坛中独树一帜的风格。
"貌妍容有矉,璧美何妨椭。端壮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这几句描绘了诗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他认为好的文章应该既有外在的华丽(貌妍容有矉),又不失内在的深刻(璧美何妨椭),且文笔要既端庄又流畅,刚健中带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独子亦颇。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体势本阔落,结束入细么。"这几句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态度,他常常自我批评(好之每自讥),即使是儿童也能理解他的诗意(不独子亦颇)。他写完文章后便弃之不顾,反而被旁人传诵。这里体现了苏轼对待名利的超然态度,以及他作品的深远影响力。
"尔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这几句诗人转而谈及自己近来又学习武艺,但力量不足以应对官场的种种考验(力薄愁官笴)。他有许多兴趣爱好,但都未能深入其中(多好竟无成),不够精湛,难以在实际中应用。这几句流露出作者在追求个人理想与面对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挣扎。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最后几句诗人提到他听说过古代的书法要诀,要像跛行者那样坚持(守骏莫如跛)。而世俗中的文人往往自视过高,笔下生风却难以超凡脱俗。他感慨地提到钟繇、张旭等古代书画大家的艺术境界已经难以企及(钟、张忽已远),并且这番话语也与时下流行的观点相左。
整首诗通过苏轼对文学审美和个人修养的自我陈述,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个性化表达的艺术态度,同时也反映出他在当时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压力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