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形式:七言绝句押[尤]韵翻译
烽火台西面百尺高的楼上,黄昏时分我独自登上,感受着海上吹来的秋风。耳边又响起羌笛吹奏的《关山月》曲调,无奈这乐声勾起了远在万里的深闺中无限的忧愁。注释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城西:城池西侧。百尺楼:形容楼很高。黄昏:傍晚时分。海风秋:从海上吹来的带有秋意的风。更吹:再吹,又吹起。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征人思乡之情。无那:无奈,无法忍受。金闺:指华美的闺房,这里借指思妇。万里愁:形容愁绪之深,仿佛跨越万里。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一》,其中描绘了一种边塞战事的氛围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这里,"烽火城西百尺楼"设定了场景,烽火台是古代用于军事通讯的建筑,而"百尺楼"则突出了其高耸的特点;"黄昏独上海风秋"则通过黄昏时分和上海(意指边塞之地)的秋风,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远方家园的思念。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更吹羌笛关山月"中,羌笛是古代边塞地区常用的乐器,这里的"吹羌笛"则表现了军营中的夜晚,是一种特有的战争氛围;"关山月"则让人联想到广袤的边疆和清冷的月光。"无那金闺万里愁",这里的"金闺"通常指皇宫或深宅,而"万里愁"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思乡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边塞将士孤独而又沉重的心境,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对于远方家园的无限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