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攲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形式:古风押[翰]韵翻译
沿着溪流走,衣服自然被水打湿,正午时分,雾气才开始消散。冬天虽然温暖,仍有蚊蚋飞舞,人走得远了,水鸟才会纷乱起来。登上山坡,阴凉的树荫生成,倾斜的山势露出高高的河岸。在驿站的柳树旁,县城的边缘,轻烟缭绕。满眼望去,河流景色多么美丽,壮丽的景象令人惊叹。山色在远方显得寂寥,夕阳下的江面波光粼粼,更加广阔。感伤时事,我深感愧对孔子的教诲,离开国都如同王粲一般无奈。我的一生漂泊不定,所经历的事总让我感叹不已。注释
溪行:沿着溪流。衣自湿:衣服自然被水打湿。亭午:正午时分。气始散:雾气开始消散。冬温:冬天温暖。蚊蚋:小虫子。人远:人走得远。凫鸭乱:水鸟纷乱。登顿:登上。曾阴:阴凉的树荫。攲倾:倾斜。高岸:高高的河岸。驿楼:驿站。衰柳:老柳树。县郭:县城。轻烟畔:轻烟缭绕的地方。绮丽:美丽。壮观:壮丽景象。寂寞:寂寥。滋漫:扩散。伤时:感伤时事。愧孔父:愧对孔子。去国:离开国都。同王粲:如同王粲的遭遇。苦飘零:漂泊不定。嗟叹:感叹。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夏日午后游历于溪谷之间的景象和心境。开篇"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写出了夏季的炎热,诗人的衣服因靠近溪水而湿润,午后的阳光开始散发出来带来的暖意。
接下来的"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则描绘了一种静谧的自然景象,即使是在夏季,仍旧有冬日般的温和,没有了寒冷,偶尔可见蚊虫飞舞,而人们不多,偶尔可以听到凫鸭的叫声。
"登顿生曾阴,攲倾出高岸"表达了诗人在山水间行走时的体验,登上陡峭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片树荫,阳光透过叶隙照射下来,而后又从高岸处探身出去观赏。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则写出了诗人途经驿站,看到旁边的柳树随风摇曳,而远处的县城周围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赞叹和不尽的观赏之乐,这一条溪流是如此地绮丽多姿,以至于让诗人的视线都被占满,尽情地欣赏着大自然的壮丽。
接着是"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进一步描写了山川景色的宁静与广阔,以及傍晚时分江水上的光泽如何扩散开来,给人以深远和舒缓之感。
最后,诗人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和自我生涯飘零无定的哀叹。"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中,"孔父"可能是指孔子,表达了诗人对于不能像孔子那样有所建树而感到愧疚。而"去国"则意味着离开自己的国家,与历史上被流放的王粲相比,显露出一种无奈和失意。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则是诗人对于自己一生中的坎坷和不幸遭遇表示了深深的感慨。每一次经历,都留下了或许的感叹,或许是命运的无常,也或许是对未来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忧虑,同时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多舛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