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形式:古风翻译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像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注释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空山:一作“空白”。江娥:一作“湘娥”。素女:传说中的神女。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神山:一作“坤山”。神妪:《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吴质:即吴刚。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名为《李凭箜篌引》。李贺以其奇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幻想色彩闻名,这在本诗中也有所体现。
诗的开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山水画面,吴丝蜀桐可能指的是远古传说中的神话植物,它们在高秋的时节中生长,但却没有花果,只有空白的云朵凝聚而不散发。这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特定景象的观察,也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愿望。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则是对古代神话故事的引用和音乐创作的描绘。江娥和素女都是传说中的仙女,她们在竹林中低声啼泣,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哀愁。而李凭则是在用箜篌(一种古代弦乐器)演奏,表达了一种文化的自豪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
“昆山玉碎凤皇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中的昆山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玉碎可能象征着某种精神的破碎或升华,而凤皇的叫声则充满了神秘和威严。芙蓉泣露和香兰笑则是一幅生动的植物世界图景,通过这些意象表达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可能是在描绘一种宏大的建筑或天文现象,十二门和二十三丝都是抽象的数字,它们在这里被用来构建一个超越常规的空间或者时间概念,体现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女娲鍊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则是直接引用了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女娲补天的传说,这里女娲正在用石头来修补天空的裂缝,而这突如其来的动作震惊了天界,引发了一场秋雨。这段落充满了想象力和对宇宙秩序的思考。
最后,“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是诗人表达自己进入神话世界的愿望。在这个幻想的空间中,诗人化身为教导神灵的存在,而老鱼和瘦蛟则在水中跳跃,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神话传说以及音乐艺术的联结,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考。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而整个诗作则构建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幻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