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光转树,晓气分岚,何人野渡横舟。
断柳枯蝉,凉意正满西州。
匆匆载花载酒,便无情、也自风流。
芳昼短,奈不堪深夜,秉烛来游。
谁识山中朝暮,向白云一笑,今古无愁。
散发吟商,此兴万里悠悠。
清狂未应似我,倚高寒、隔水呼鸥。
须待月,许多清、都付与秋。
形式:词词牌:声声慢翻译
阳光洒在树上,早晨的雾气弥漫山岚,谁在荒野渡口横舟而过。折断的柳枝,枯萎的蝉鸣,西州弥漫着凉意。匆匆忙忙地带着花和酒,即使没有情感,也会显得风流倜傥。白天短暂,夜晚漫长,我不堪忍受,举烛夜游。谁能理解山中的日夜更替?对着白云微笑,古今皆无烦恼。披散头发,吟唱商调,这种兴致绵延万里。我的狂放不应只属于我,倚靠在高寒之地,隔着水呼唤海鸥。只有等到月圆之时,这许多清冷,都将交付给秋天。注释
晴光:明亮的阳光。晓气:早晨的雾气。野渡:荒野的渡口。凉意:寒冷的感觉。芳昼:美好的白天。秉烛:手持蜡烛。朝暮:早晨和傍晚。散发:披散头发。清:清冷。隔水:隔着水面。月:月亮。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春日游船图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展现了自己超然物外、自在飞花的情怀。
“晴光转树,晓气分岚”两句,以清新自然的手法勾勒出初春时节的温馨画面。阳光穿梭于枝叶间,晨曦拂过层峦,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何人野渡横舟”一句,诗人以轻松自如的心态,描写了自己与朋友在野渡上泛舟的情形。这里的“何人”并非真有其人,而是诗人心境的一种抒发,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的“断柳枯蝉,凉意正满西州”两句,则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了春日里的自然景致。断柳枯蝉间散发着淡淡的秋意,而这种清凉之气,却又充盈于整个西州。
“匆匆载花载酒,便无情、也自风流”一句中,“匆匆”形容朋友们欢聚时的情态,既急促又热烈。诗人不仅带着鲜花与美酒,还有着超然的态度,显得格外潇洒。
“芳昼短,奈不堪深夜,秉烛来游”则是在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面对短暂而美好的春日光阴,不忍心让其溜走,因而提灯夜游,以延续这份美好。
“谁识山中朝暮,向白云一笑,今古无愁”两句,诗人在山中与自然对话,无需他人的理解,只有他自己知晓。面对白云,他笑出了超脱尘世的自在,这种境界,在古往今来都是难以企及的。
“散发吟商,此兴万里悠悠”一句,诗人放下心中所系,与自然合为一体,用散落的头发去吟诵着古代音乐家的曲调,内心的激动与山水相连,情感飞扬,达到了意境的极致。
“清狂未应似我,倚高寒、隔水呼鸥”则是在强调自己那种超然世俗的自由态度。诗人自比为“清狂”,这种狂放不羁,并非寻常所能理解。他在高处凛冷中,以一种悠长的声音,隔着水面呼唤着天鹅。
最后,“须待月,许多清、都付与秋”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清净心境,寄托于明月之下,将所有的清澈,都交给了秋天。这种清净的心境,是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然的崇拜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与朋友的欢聚情态,展现了一种超脱红尘、自在风流的情怀。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好的享受,对人生快意恩仇的超然态度,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