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
步檐倚仗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形式:七言律诗押[庚]韵翻译
白露降了,秋空高远,江水澄清,独自在空山在深夜旅魂震惊。岸边眠宿着孤帆的暗影,空自映照水上的是散落的疏灯。一弯新月扰自高悬天上,山上不时传来捣衣双杵的鸣声。从客居云安算起,至今已两度与秋菊重逢,可叹我依旧卧病在山城。北方故乡的书信至今没有捎来,南飞的大雁啊怎么这般无情!我拄着拐杖独自徘徊在屋檐下面,久久地久久地遥望牛斗二星。迢递的银河默默地从楼阁上空流过,它的来端该不是通到了长安京城?注释
露下:夜露降下。空山:寂静的山中,指山城夔州。旅魂:旅情,客居他乡的情怀。疏灯:指江边稀疏的渔火。双杵:古时女子捣衣,二人对坐,各持一杵。南菊再逢:杜甫离成都后,第一个秋天在云安,第二个秋天在夔州。北书:故乡的书信。雁无情:古称鸿雁传书,衡山有回雁峰,人未过衡州而无书信,故言雁无情。步檐:檐下的走廊。步,古代量度单位,以五尺为一步。牛斗: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斗宿”,二星都在银河的旁边。银汉:银河。凤城:秦穆公之女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即称京城为凤城。此指长安。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行的景象,诗人在月下独自一人行走于空山之中,心中充满惊惶。开篇两句“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便为整首诗定下了冷清、孤寂的基调。其中,“露下天高”指的是深秋夜晚的天空特别高远,而“秋水清”则是对河流中清澈秋水的一种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凄凉的氛围。“空山独夜旅魂惊”表达了诗人在深夜中行走于一座空旷的山中的孤独与惊恐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则继续渲染这种寂寞。其中,“疏灯自照孤帆宿”描绘了诗人在夜晚依靠稀疏的灯光,独自一人停泊于河岸的情景,而“新月犹悬双杵鸣”则是对天空中新月下方形状如同磨玉石的双杵及其鸣响的一种描写。
第三段四句“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则是对诗人个人遭遇的反映。“南菊再逢人卧病”可能暗示了诗人在旅途中重逢某种不幸,如疾病的折磨。而“北书不至雁无情”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思念以及书信未能送达的失望之情。“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中,“步蟾”意指夜行,“倚杖”则是老年人的形象,这里可能隐喻着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银汉遥应接凤城”则描绘了一幅星空与古城相呼应的情景。
整首诗以其深远的意境、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夜行中所体验到的孤独与悲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无奈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