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车驾雨龙尽起,电行半空如狂矢。
中原腥膻五十年,上帝震怒初一洗。
黄头女真褫魂魄,面缚军门争请死。
已闻三箭定天山,何啻积甲齐熊耳。
捷书驰骑奏行宫,近臣上寿天颜喜。
閤门明日催贺班,云集千官摩剑履。
长安父老请移跸,愿见六龙临渭水。
从今身是太平人,敢惮安西九千里。
形式:古风翻译
雷神驾驭着雨龙全部腾空,闪电疾行在半空中像疯狂的箭矢。中原遭受外族侵扰五十年,上帝终于愤怒,决定初次清洗。黄头发的女真人惊魂失魄,被捆绑在军门前争求一死。已听说三箭平定天山的壮举,这比堆积铠甲的军队还要强大。捷报迅速马上传到行宫,皇帝近臣献上祝酒,天颜大悦。宫门明日催促百官庆贺,群臣聚集,摩拳擦掌等待庆典。长安的百姓请求迁移皇驾,希望见到皇帝驾临渭水边。从此我们都是太平盛世的子民,怎会畏惧安西那遥远的千里之地。注释
雷车:古代神话中的神车,象征雷神出行。电行:闪电疾驰。腥膻:形容外族入侵带来的污秽和耻辱。上帝震怒:比喻天命或正义的愤怒。黄头女真:指金朝的祖先,这里代指侵略者。面缚军门:被捆绑在军门前,表示愿意接受惩罚。三箭定天山:典故,形容英勇的军事胜利。积甲齐熊耳:形容军队众多,铠甲堆积如山。捷书:胜利的文书或报告。行宫:皇帝出行时临时居住的宫殿。閤门:宫门。移跸:帝王出行时改变行踪。六龙:古代传说中驾车的六条龙,象征皇帝。敢惮:哪里敢害怕。安西:唐代行政区划,这里指边疆地区。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宋朝时期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景象,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威势。"雷车驾雨龙尽起,电行半空如狂矢",形象地刻画了雷电交加的场景,仿佛龙驾车雨,电光如同狂乱的箭矢。诗人借此寓言,暗指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中原腥膻五十年,上帝震怒初一洗",表达了对长期战乱的不满和对清洗污秽的期待。
接下来,诗中提到女真族的败退和士兵们的英勇,"黄头女真褫魂魄,面缚军门争请死",显示出民族英雄的气概。诗人以"三箭定天山"的历史典故,象征着胜利的到来,"何啻积甲齐熊耳",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胜利的豪情。
捷报传来,皇帝欣喜,朝廷官员也纷纷祝贺,"捷书驰骑奏行宫,近臣上寿天颜喜",气氛热烈。百姓们则希望皇帝能迁都至长安,亲眼见证和平的到来,"长安父老请移跸,愿见六龙临渭水",体现出人民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最后,诗人表达出自己虽身处偏远之地,但愿为国效力,"从今身是太平人,敢惮安西九千里",展现了忠贞不渝的家国情怀。整首诗情感激昂,语言生动,富有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