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乐于静,动合古人则。
妙年工诗书,弱岁勤组织。
端居愁若痴,谁复理容色。
十五坐幽闺,四邻不相识。
夭夭邻家子,百花装首饰。
日月淇上游,笑人不踰阈。
河水自浊济自清,仙台蛾眉秦镜明。
为照齐王门下丑,何如汉帝掌中轻。
形式:古风翻译
娴静的女子喜爱宁静,行动符合古人的规范。年轻时擅长诗词书法,年幼时就勤奋编织生活。安静独处时忧思如痴,又有谁会留意她的容貌。十五岁时她深居闺中,四邻间几乎无人识得。邻家少女活泼娇艳,头戴百花装饰的饰品。她在淇水之畔欢笑,嘲笑他人不敢逾越门槛。河水虽然浑浊,但自然流淌后变得清澈,如同仙台上的明镜。这面镜子能照见齐王门下的丑陋,比起汉帝手中的镜子,又显得微不足道。注释
静女:娴静的女子。古人则:古人的规范。妙年:年轻时。弱岁:年幼时。端居:安静独处。容色:容貌。幽闺:深闺。四邻不相识:无人识得。夭夭:娇艳。百花装首饰:百花装饰。日月淇上游:淇水之畔。踰阈:逾越门槛。河水自浊济自清:河水虽浑浊但自然清澈。仙台:仙台上的镜子。秦镜:明亮的镜子。齐王门下丑:齐王门下的丑陋。汉帝掌中轻:汉帝手中的镜子更轻盈。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安于寂寞,喜好书籍和文学的生活状态。她虽然身处闺房,却与世俗隔绝,不关心外界纷扰。诗中的"妙年工诗书"、"弱岁勤组织"表明她自幼便擅长诗词创作,且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十五坐幽闺,四邻不相识"则揭示了她的隐逸生活,即便年纪轻轻,也选择了与世隔绝的安静生活。
"夭夭邻家子,百花装首饰"一句,通过邻家的孩子们佩戴着各种花朵装饰头饰,反衬出诗中女主人清高脱俗,不染尘俗的特点。"日月淇上游,笑人不踰阈"则是她对那些只知追求物质享乐的人所持有的超然态度。
后两句"河水自浊济自清,仙台蛾眉秦镜明"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纯净,如同河流自然而然地分辨清浊,她的心灵也是这样自我净化,不受外界干扰。最后两句"为照齐王门下丑,何如汉帝掌中轻"则是通过古代美女齐姬和王昭君的典故,来比喻诗人自己,或许在说即便没有华丽的装饰,她的内在之美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