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天清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内,江上已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引,马前已被红旗阵。
两岸罗衣破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擢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雷声冲急波相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江上人呼霹雳声,竿头綵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标示输赢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所各休去,会到摧舟折楫时。
形式:古风翻译
农历三月三日天气晴朗,杨花飘扬在江边,清晨莺鸟啼叫。郡守还未走出官署,江面上已传来合唱的声音。郡守出行时都有乐队引领,马前排列着红色旗帜的队伍。两岸的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香气扑鼻,银钗在阳光下闪亮如霜刀。随着鼓声三响,红旗展开,两条龙跃出水面。舞动的龙影搅动江水,仿佛万剑飞舞,鼓声如千雷轰鸣。雷鸣般的鼓声冲击急流,两条龙目光炯炯,似乎在瞄准目标。江上的人们惊呼如霹雳,彩旗上挂着彩虹般的晕圈。领先的船只率先夺得标靶,后面的船只失去优势,徒劳地划桨。船员们奋力争夺,血迹斑斑,心中如火。胜负只凭标靶决定,两岸船只频繁往来。片刻游戏结束后,各自散去,竞相请求在身上刻字纪念。我仔细观察这些竞赛者,他们就像当权者争夺权力。他们并未深思何时能停息,终将面临船毁桨断的时刻。注释
清明:天气晴朗。杨花:柳絮。晓莺:清晨的黄莺。使君:古代对郡守的尊称。齐和声:众人合唱的声音。引:乐队引领。红旗阵:红色旗帜的队列。罗衣:华丽的衣服。银钗:银色发钗。鼓声:比赛开始的信号。标:比赛的目标或奖品。竞渡:赛龙舟。权相持:像权臣一样争夺。摧舟折楫:船被破坏,比喻失败。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精彩的龙舟赛事,充满了动感和激烈的情绪。诗人通过对视觉、听觉细节的生动描述,将读者带入了那热闹非凡的现场。
开篇“三月三日天清明,杨花绕江啼晓莺”描写了春日清新之景,杨花随风飘落,如同细语轻声,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紧接着,“使君未出郡斋内,江上已闻齐和声”透露出赛事即将开始的氛围,使君尚未出现,但江边已经传来了节奏分明的声音。
“两岸罗衣破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中,“罗衣破鼻香”可能暗示了观众席上的女性用香,银钗在阳光下闪耀,如同霜冻的锋利。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繁华景象,也反映出观众对这场赛事的高度期待。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则是比赛开始的紧张时刻,红旗一开,两条龙形的船只迅速跳出水面,准备冲刺。接下来的“擢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更是将激烈的竞赛气氛推向了高潮,每一次鼓声都如同万剑齐飞,如雷鸣响。
诗中还细致地描绘了比赛的紧张与转折,“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表现了胜负悬念,以及“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则展示了选手们在激烈竞争中的决绝和焦虑。
最后,“只将标示输赢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表达了赛后对胜利的庆祝与记载,而“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则是诗人反思此情此景,不禁感慨。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场景描绘,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传统体育活动的热爱,以及这种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