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圆景早己满,佳人犹未适。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
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
形式:古风翻译
太阳在西方渐渐沉落,漫漫长路,依然不见他的踪影,心情越发焦急。登上高楼是为了思念谁呢?是为了等待着远方的友人前来赴约。与我分别的时候他和我约定,十五的晚上,要来看我。今晚的月亮,早已圆满无缺,好友却迟迟没有前来赴约。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分手如今,望着孤零零的月儿,内心倍感忧伤凄切。初夏的夜晚并不漫长,可太阳再次升起时,仿佛经过了一年时光。麻花依然含苞未放,兰草的花,却已屡屡采摘。道路阻隔,音问不通,怎么能安慰离居的友人呢?我焦躁不安,向行人打听你的消息,翘首等待,希望能与你欢乐相会。注释
南楼:始宁墅中一座住宅的门楼。迟:等待。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迫:窘迫,着急。为谁思:即思念谁。三五夕:十五日的夜晚。圆景:月亮。佳人:指友人。适:来也。睽携:分离。方:常。孟夏:初夏。晦明:由黑暗到明亮,指一夜。瑶华、兰苕:皆指香花美草。搔首:爬弄头发,表示焦急。引领:伸长颈项。良觌:欢乐的会见。觌,相见。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等待与离别的愁苦情怀。诗人站在楼上,望着日落西山和漫长的道路,心中充满了对远方来客的思念。通过“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期待,而这种期待并非简单的等待,因为有“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的设定,表明这是一个具体的约定时间。
然而,“圆景早已满,佳人殊未适”则透露出一种不安和不满。诗中的“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以及这种离别带来的悲凉情绪。而"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则是时间流逝和光阴似箭的写照,这种感觉让人感到时间仿佛被拉得更长,更增添了离愁。
诗中还提及自然景物,如“瑶华未堪折”和“兰苕已屡摘”,这两句通过花开花落的意象,表达了时光易逝以及人事变迁。最后,“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则是在询问如何安慰那些因为道路不通而无法相聚的人心。而“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则是诗人在寻找着过往的旅人,试图找到一些美好的回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个等待与离别中的复杂情绪,是一首充满深沉意境和独特情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