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形式:古风翻译
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前面飞着秃鹜后面飞着鸿鹄。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十年间骨肉亲朋音讯杳无。注释
天边老人:诗人自谓。大江:嘉陵江。声泪俱下曰哭。陇右:陇右道,唐代十道之一。辖地为今甘肃陇山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河源:在青海省境内。胡骑:指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秃鹜:一种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状如鹤而大,青苍色,张开翅膀有五六尺。九度:多次。九,极言其多。洛阳,故里所在。十年: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至今已十年。骨肉:这里指兄弟。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人在天边归乡的凄凉景象,反映了战乱时代人们的悲苦命运。诗人以“日暮东临大江哭”表达了对家国的无限哀愍和个人的深沉悲痛。"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则写出了边疆战乱导致农业荒废,以及外族入侵巴蜀地区的情况,表现出国家的动荡不安。
“洪涛滔天风拔木”用来形容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力,比喻着像洪水一样的强大力量可以摧毁一切。"前飞秃鹙后鸿鹄"则是比喻战乱中人们四散逃亡的景象,秃鹙和鸿鹄都是野鸟的名称,用来形容人群的分散和恐慌。
最后,“九度附书向洛阳”表达了诗人对遥远故土的思念,而“十年骨肉无消息”则展示了长时间内无法得到亲人消息的孤独与忧虑。这段落强调了战争带来的隔绝和痛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战乱后果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危的关切,以及个人在动荡时期所承受的心灵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