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
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业年中春。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
紫髯郎将护锦缆,青娥御史直迷楼。
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
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
炀天子,自言福祚长无穷,岂知皇子封酅公。
龙舟未过彭城閤,义旗已入长安宫。
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
土坟数尺何处葬,吴公台下多悲风。
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
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形式:乐府曲辞翻译
隋朝堤岸上的柳树,历经岁月已枯朽不堪。风吹柳摇,雨声萧瑟,在汴河口只剩几株残柳。老枝病叶让人忧心如焚,它们曾见证过大业年间的春天。炀帝在位时,沿河种植柳树,形成一道绿色长廊。从黄河到淮河,一千三百里的绿荫绵延不绝。大业年末的春月,柳色如烟,飞絮如雪。炀帝南巡江都,尽情游乐,这些柳树曾系着他的龙舟。年轻的将领守护着锦缆,美女御史在迷楼中值勤。国家财力耗尽,船中的欢笑何时才能停止。炀帝统治腐败,国家危如累卵。他自以为福气无边,却不知皇子已被封为酅公。龙舟还未抵达彭城,起义军已攻入长安宫。祸起萧墙,人事剧变,炀帝未能返回都城秦中。他只留下数尺土坟,吴公台下悲风阵阵。两百年来,汴河的道路,晨昏交替,沙草与烟雾交织。后来的君主应如何借鉴前王?请看这隋堤上见证亡国的柳树。注释
隋堤柳:隋朝时期沿河种植的柳树。岁久年深:年代久远。衰朽:枯萎腐朽。萧萧:形容风雨声凄凉。汴河:隋朝的一条重要河流。大业年中:指隋炀帝杨广在位的年号。炀天子:隋炀帝的别称。夹流水:沿着水流两侧。绿阴:树木形成的绿色阴影。龙舟:古代帝王出行乘坐的豪华船只。锦缆:装饰华丽的缆绳。青娥御史:形容美丽的女官。直迷楼:在迷楼中值班。海内:泛指全国。财力:国家的财富。宗社:国家和宗族。缀旒:比喻国家政权危急。酅公:隋炀帝封其子的爵位。彭城閤:地名,隋炀帝南巡的途经之地。晏驾:古代对帝王死亡的委婉说法。秦中:古称关中地区,隋朝都城所在之地。吴公台:地名,位于扬州,隋炀帝陵墓附近。沙草和烟:描述河边的景象。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隋炀帝大业年间种植的柳树,岁月流转之下,柳树已然衰老。诗中的风景和情感交织,既有对过往繁华的回忆,也有对现实颓败的哀叹。柳树本是生机勃勃的象征,但在这首诗中,却成为了隋朝亡国的见证,透露出诗人对于历史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
诗中的意象丰富,如“风飘飘兮雨萧萧”描绘出柳树在风雨中的摇曳,显示了自然界的动荡与悲凉;“老枝病叶愁杀人”则将柳树的衰老拟人化,显现出诗人对历史的哀伤和无奈。同时,通过“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的句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宏图霸业,以及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征服与利用。
“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一句,则透露出隋炀帝在末年时期的逃避现实和对未来不确定的态度。诗中还出现了“紫髯郎将护锦缆,青娥御史直迷楼”的描写,这些细节展示了一场盛宴之后的空虚与荒废,以及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随着诗歌的推进,历史的悲剧性越发凸显。“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预示了隋朝即将面临的灭顶之灾。最后,“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的警句,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告诫。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隋堤柳这一历史象征,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国家兴衰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悟和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