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形式:古风翻译
春天的兰花像美丽的女子,即使不被采摘也自感羞涩而献出芬芳。时常能闻到清新的风露香气,但深藏在蓬蒿艾草中难以寻觅。想要用丹青描绘她的真色彩,来丰富《离骚》这部传世之作。面对她如同遇见屈原,我连穿戴整齐都不敢随意注释
春兰:春天的兰花。美人:美丽的女子。羞:感到羞涩。自献:自我奉献。风露香:清新的风露香气。蓬艾:蓬蒿艾草。深不见:难以寻觅。丹青:绘画(丹青是中国画的两种颜色,这里代指绘画艺术)。写真色:描绘真实的色彩。《离骚传》:屈原的名作《离骚》。灵均:屈原的别称。冠佩:穿戴整齐。不敢燕:不敢随意。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题杨次公春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不需强求即可自自然流露的赞赏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淡远。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两句,通过将春兰比作美丽的女子,用以形容其天然无需勉强就能散发迷人的魅力,这里的“羞”字,增添了一份生动与柔情。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写出了诗人偶尔听闻春兰的清香,但又因为其生长在蓬艾之中,不易被发现,这两句描绘出一种微妙的情境,既有感官上的享受,也有对隐逸美好的赞扬。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则是诗人表达了对春兰之美的高度评价,以至于想要用最真挚的颜料去描绘它,并将其与古代名篇《离骚传》相提并论,显示出诗人对这种自然美景的深刻欣赏。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最后两句,诗人以自谦的口吻,将自己比作才华横溢的屈原(又称灵均),但即便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前辈,也不敢在春兰面前炫耀自己的文采和功业。
整首诗通过对春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文化传承以及个人谦逊态度的一种深刻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