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路如蛇盘,山根复山巅。
振衣上千仞,顿觉天地宽。
四山朗开豁,斜阳淡平川。
溪浅不可舟,桥断衣可搴。
依依桑柘村,翳翳井里烟。
老翁古柳枢,扶杖白垂肩。
问途入深巷,蒲柳隐败垣。
忽得幽人居,一室静且安。
中有插架书,外有负郭田。
种秫可酿酒,枕书时醉眠。
自言居家好,笑我行路难。
欲分清溪尾,著我屋数椽。
踏月两相过,亦足陶情欢。
子虽爱我厚,我亦愧子言。
天涯倦游客,岂不怀故山。
抱薪煮白石,岸巾曝晴檐。
兴来或杖履,松阴弄潺湲。
如此岂不乐,胡为复盘桓。
泠然御风去,月暮孤云寒。
形式:古风翻译
山路曲折蜿蜒像蛇爬行,山脚又连着山顶。抖落衣裳踏上千丈高崖,顿时觉得天地开阔无比。四周的山峦开阔明亮,夕阳下的平原显得宁静而平缓。溪水太浅不能行船,桥梁已断,只能提衣涉水。村庄掩映在桑柘树间,炊烟袅袅从井口升起。老翁倚着古柳拐杖,白发披肩,步履蹒跚。询问路径深入小巷,蒲柳丛中隐藏着破败的墙垣。忽然发现一处幽居,房屋静谧而安宁。室内满架书籍,屋外环绕着城郊农田。种植高粱可以酿酒,枕着书卷时常沉醉入眠。主人自言在家生活舒适,笑我行路艰辛。他想分给我溪流的一角,让我建几间屋宇。我们月下相会,足以让心情愉悦。你待我深情厚意,我却愧对你的款待。远行的游子疲惫,怎能不想念故乡。抱着木柴煮白石,晒衣于晴空下的屋檐。兴致来时或持杖漫步,松荫下听流水潺潺。这样的生活难道不快乐吗?为何还要犹豫不决。乘风而去,月色渐暗,孤云寒冷。注释
细路:狭窄的小路。山根:山脚。振衣:抖动衣裳。千仞:极高之处。朗开豁:开阔明亮。蒲柳:柔软的柳条。败垣:破败的墙垣。插架书:书架上的书籍。负郭田:靠近城墙的田地。抱薪:抱着木柴。岸巾:披在肩头的毛巾。杖履:手杖和鞋子。盘桓:犹豫不决,徘徊。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山中游历的景象和心情。开篇“细路如蛇盘,山根复山巅”表达了道路曲折蜿蜒,穿行于连绵起伏的山脉之间。接着“振衣上千仞,顿觉天地宽”则写出了登高望远之后,对周围环境的豁然开朗之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如“四山朗开豁,斜阳淡平川”,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开阔的空间。而“溪浅不可舟,桥断衣可搴”则透露出一种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的情况。
接下来,“依依桑柘村,翳翳井里烟”描绘出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画面。老人用古柳木制成的枢轴,扶杖而行,显示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中还写道“问途入深巷,蒲柳隐败垣”表达了探寻幽静之地的意愿,而“忽得幽人居,一室静且安”则是找到了心仪的安宁所在。这里的生活极其简单,“中有插架书,外有负郭田”显示出诗人对知识和土地的重视。
“种秫可酿酒,枕书时醉眠”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享受。而老翁的自言“自言居家好,笑我行路难”则显得出一种对旅途辛劳的同情。
此外,“欲分清溪尾,著我屋数椽”表达了诗人希望在这里定居下来,而“踏月两相过,亦足陶情欢”则是夜晚与邻里之间的交流互动,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最后几句“子虽爱我厚,我亦愧子言。天涯倦游客,岂不怀故山。”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深厚的感情和对故土的思念。而“抱薪煮白石,岸巾曝晴檐。兴来或杖履,松阴弄潺湲”则是描述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情景。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故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