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形式:古风翻译
越地的朋友赠我剡溪的名茶,采摘的是金色嫩芽在金鼎中烹煮。洁白的瓷杯中泡沫飘香,这清雅之气怎比得上仙人的琼浆玉液。初品便能涤除昏沉,情感随之明朗,畅快盈满天地之间。再饮使精神更为清新,仿佛细雨洒落轻轻拂去心灵的微尘。三饮之后便悟得禅道,何必劳心去破解那些烦恼。此茶之清高世间少有人知,世人饮酒多是在自欺欺人。可叹毕卓夜夜醉卧酒瓮旁,笑看陶渊明悠然于东篱之下。崔侯饮茶的兴致不减,放声高歌惊动了众人的耳朵。谁能知晓茶道中蕴含的全部真理,只有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能领悟如此之深。注释
越人:越地的人,指浙江一带的居民。剡溪茗:剡溪的名茶,剡溪位于今浙江,以产茶著称。金牙:比喻茶叶的珍贵,金色嫩芽。爨金鼎:在珍贵的金鼎中烹煮,形容烹茶之讲究。素瓷:洁白的瓷器。缥沫:茶水上的泡沫,形容茶色之美。琼蕊浆:仙人饮用的美酒,比喻茶的高贵。涤昏寐:清除昏沉,提神醒脑。朗爽:心情舒畅,精神爽朗。清我神:使精神清新。飞雨洒轻尘:形容茶的清新如同细雨洗净尘埃。得道:领悟禅理或道理。破烦恼:消除烦恼。清高:清新高雅。世莫知:世间很少有人能理解。毕卓:晋朝人,以嗜酒著称。陶潜:即陶渊明,东晋诗人,以爱菊、归隐闻名。崔侯:指唐代诗人崔颢,此处代指爱茶之人。啜:饮,品尝。茶道:品茶的艺术与哲学。全尔真:完全体现了真实、自然的境界。丹丘:传说中的仙人,擅长养生之道。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通过描述主人公饮用越人的特产剡溪茗,表达了对茶的赞美和自己醉心于茶道的态度。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这里诗人提到越人的茗,是一种高品质的茶叶。"金牙爨金鼎"形象地描绘了茶具的精美。而"素瓷雪色缥沫香"则是对茶汤颜色和香气的生动描写,"何似诸仙琼蕊浆"更是将这种香气比喻为仙境中的美酒。
接下来的几句: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诗人通过饮茶的过程,表达了茶带来的精神愉悦和灵魂的净化。一杯茶可以使人从迷茫中清醒过来,两杯则能让人的精神得到净化,三杯则可达到一种道德的境界,不需要费力去解开心中的烦恼。
随后诗人又写道: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这里批评了那些不懂得茶的价值的人,认为他们沉迷于酒精,自欺欺人。而诗人自己则是对茶有着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对古代品茶高手毕卓、陶潜等人的生活状态感到愁思或欣赏。
最后: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诗中的“崔侯”指的是崔护,是唐代品评茶叶的专家,这里提到他对茶的品鉴和热爱。而最后两句则是表达了诗人认为只有自己真正理解了茶道,并赞美“丹丘”的茶。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茶文化的深刻认识和情感体验,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