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形式:古风翻译
天地四时自运转,完成功业当归还。请问东周未世后,几人能把其意传?放眼汉代朝廷内,二疏举止可称赞。欢快高歌返故乡,告别太子长辞官。皇朝官吏皆出送,华贵轻车填路问。悲叹之情为送别,荣华富贵岂足恋!德操高尚感行人,贤哉之誉岂一般!乡里安逸相聚欢,经营之事不简单。邀来故老促席坐,饮酒共将往事谈。儿女关心遗产事,疏广晓谕出清言。纵情享乐度余年,死后之事不挂牵。谁说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注释
二疏:指疏广与疏受,汉宣帝时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人。疏广任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职五年;疏广认为名已成立,不离去恐有后患,便与疏受一道辞职还乡。当离去时,公卿大夫等送行者车百辆,观者皆叹日:“贤哉二大夫。”皇帝和太子送给二疏很多财物,他们还乡后便以赐金日与亲友宾客宴饮共乐,而不留金为子孙置办房屋田产。事见《汉书·疏广传》。大象:指天,大自然。转:运行。借问:请问。衰周来:自东周末期以来。趣:旨趣,意旨,道理。游目:随意观览,这里是放眼、回顾的意思。复:再,恢复。此举:这种行为,指“功成者自去”。高啸:犹高歌,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长揖:旧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或道别的礼节。《汉书·高帝纪上》:“郦生不拜,长揖。”诗中是指辞谢。储君傅:指太子大傅与太子少傅的职位。储君:太子。饯行:以酒食送行。倾:尽。华轩:华贵的轻车,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盈:满。余荣:剩下的荣华。即指二疏所辞去的官职俸禄。胜:盛大,佳妙。贤哉岂常誉:《汉书·疏广传》:“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位。”常:普通,一般。厌厌:安逸、安详的样子。阎里:乡里。近务:眼前之事,指日常平凡的事情。促席:接席,座位靠近。表示亲近。延:邀请。挥觞:举杯,指饮酒。道:叙说。平素:指往日的事情。问金终寄心:指疏广的子孙托人间疏广,给他们留下多少钱财以置办房舍田产。寄心:藏在心中的想法,关心。清言:指疏广所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等语。晓未悟:晓谕不明白的人。放意:纵情。余年:剩下的岁月,指晚年。遑恤身后虑:哪有闲暇考虑死后的事。遑:闲暇。恤:忧虑。《诗经·邶风·谷风》:“遑恤我后。”《笺》:“追,暇也。恤,忧也。”其人:指二疏。道:做人之道,指清操。弥:更加。著:显著,昭著,指广为人知。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在汉廷中游历的场景,通过对自然界和历史变迁的观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与哲理。诗中“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那些有作为的人最终也会离去,这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感慨。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则是在反思历史的长河中,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之美的人实在太少。这两句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思考,引出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与时代价值的深刻感悟。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表明诗人在汉朝的宫廷里流连观赏,看到的是繁华落尽后的空寂,而那些曾经辉煌的事物如今只剩下两三件遗迹。这里的“二疏”可能指的是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或是文化典籍。
接下来,“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则描绘了一位士人回归故乡之情景,他对往日的君主和辅佐之人行礼致意,这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敬仰。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则是在描述一场盛大的饯别宴会,为的是送别那即将逝去的辉煌时代。这里的“华轩”可能是指豪华的马车或是其他的交通工具,而“道路”则充满了送行的人群。
诗中随后,“离别情所悲,馀荣何足顾。”表达了对于即将到来的分别和往昔荣耀的无常感到哀伤。诗人认为那种过去的荣誉与现实中的离别相比,是不值得留恋的。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则是对那些能够超越世俗成就并获得后人的赞誉之人的称颂。这句话强调了诗人对于品德和才能的重视,以及他认为真正的贤能不仅在于当下的功绩,更在于其深远的影响。
“厌厌闾里欢,所营非近务。”则是在表达一种对家庭生活的喜悦与满足,这种平淡而真挚的生活是诗人所追求和珍惜的,而不是那些短暂的功名利禄。
接下来的“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则是在描绘一种场景:诗人邀请旧友坐于一席,共同举杯畅饮,同时谈论他们过去的平淡生活,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朋友情谊和过往美好的珍视。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则是在表达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诗人在询问那些曾经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金字塔(或是其他象征)是否能够最终寄托他的心愿,而那些清晰的话语似乎还没有被完全理解。
“放意乐馀年,遑恤身后虑。”则是在表达一种豁然的心态。诗人选择释放内心的牵绊,享受剩余的岁月,并对将来的身后之事持有一种淡然的关怀。
最后,“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则是在探讨一个问题:那些说某位士人的名字已经不再被提及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其道德和影响反而更加彰显。这里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真正价值与贡献的长久性。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陶渊明在表达他对于自然、历史、个人命运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深刻感悟。这不仅是一个对于汉朝宫廷遗迹的描绘,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和内省。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于生命意义与文化传承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