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
淡薄秋光,恰似此日游情。
休嗟鬓丝断雪,喜闲身、重渡西泠。
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舲。
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旧隐新招。
知住第几层云。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
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
形式:词词牌:声声慢翻译
山风拂过古老的路,海边国家的车辆轻盈,我们的相遇仅在东瀛之地。淡淡的秋日阳光,恰如今日的游玩心情。不必哀叹白发如雪,欣喜于能悠闲地再次穿越西泠桥。继续溯流而上,趁着退潮拍打岸边,驶向那遥远的断港。不要在长亭折取柳枝,因为满地落叶,我们同样漂泊无定。旧居的新邀请,不知是在云雾缭绕的第几层?篱笆边仍有晋代的菊花,想必它们还认识那位陶渊明。即将离去,最让人忧愁的是对故人的深深眷恋。注释
山风:山间的微风。古道:古老的道路。东瀛:古代对日本的称呼。秋光:秋天的阳光。游情:游玩的心情。鬓丝:两鬓的白发。断雪:形容白发如雪。西泠:西湖边的一座桥。溯远:逆流而上。回潮:退潮。飘零:漂泊不定。晋菊:晋代的菊花,象征隐士。渊明:陶渊明,著名的东晋隐士。故人:老朋友。鉴赏
这首诗名为《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创作于南宋时期,由词人张炎所作。从内容上看,诗中表现了对朋友离别的不舍和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这四句描绘了一种旅行中的偶遇场景,通过“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的意象设置了一个历史悠久、自然风光旖旎的背景。这里的“东瀛”指的是当时中国与海外交通的一个地点,意味着朋友们在这个地方相遇,但这样的机会难得。
"淡薄秋光,恰似此日游情。休嗟鬓丝断雪,喜闲身、重渡西泠。"这几句流露出词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当前境况的感慨。“淡薄秋光”与“恰似此日游情”相呼应,表达了词人对于当下秋天景色的怀旧之情。而“休嗟鬓丝断雪”则是用来形容年华老去,头发如雪般白的哀愁。接着,“喜闲身、重渡西泠”表明词人虽然对过去有所留恋,但也欣然接受了现实中的自在生活,并准备再次经历一段旅程。
"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舲。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这段文字中,“又溯远”继续了旅途的描写,而“趁回潮拍岸,断浦扬舲”则展示了一种顺应自然规律前进的姿态。“莫向长亭折柳”是一种劝诫,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破坏自然之美。而“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表达了对生命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感慨。接着,“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则是在探讨诗人内心世界中对于归宿的思考,而“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则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朋友情谊的珍视。
"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这最后一句,是词人对于即将离别之际,对于那些即将被留下的、仍然深藏在心中的亲朋好友所产生的深深不舍之情。
总体来看,这首《声声慢》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事变迁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于朋友离别和故土的深切情感,以及面对流逝时光时的心态与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