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叩襌关,招提尽日閒。
鸟啼青嶂里,僧语翠微间。
今日栖真地,前朝隐学山。
石坛芳草碧,墓道落花殷。
德洽民心服,身罹国步艰。
代周知逊位,命楚反羞颜。
凤去彭城路,龙潜越水湾。
惟留翁仲在,不见令威还。
碑藓应难认,烟萝巳倦攀。
陇云同杳杳,涧水自潺潺。
暝合千峰紫,香残一径斑。
夕阳归兴缓,清磬隔尘寰。
形式:排律押[删]韵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徐本原的《隐学寺》描绘了一幅古寺幽静、历史沧桑的画面。诗中通过“访古叩襌关”开篇,引出对隐学寺的探访,营造出一种探寻历史遗迹的氛围。接着,“招提尽日閒”一句,点明寺庙的宁静与日常生活的闲适,暗示了寺庙作为修行之地的平和与超脱。
“鸟啼青嶂里,僧语翠微间”两句,运用自然界的声响与僧侣的对话,构成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展现了隐学寺周围环境的清幽与和谐。而“今日栖真地,前朝隐学山”则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历史深处,暗示了此地曾是隐士修行的圣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记忆。
“石坛芳草碧,墓道落花殷”描绘了石坛上绿草如茵,墓道旁落花满地的景象,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暗含了对逝去岁月与先贤的怀念。接下来,“德洽民心服,身罹国步艰”两句,表达了对先贤道德风范的赞美以及对其所处时代艰难境遇的感慨。
“代周知逊位,命楚反羞颜”通过历史典故,进一步深化了对先贤人格魅力的颂扬,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思。最后,“凤去彭城路,龙潜越水湾”以凤去龙隐的比喻,象征着历史人物的离世与隐退,增添了诗作的哲理意味。
“惟留翁仲在,不见令威还”两句,通过描述石像(翁仲)与传说中的仙人(令威)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人物与神话传说的追忆与向往。而“碑藓应难认,烟萝巳倦攀”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使得历史的痕迹逐渐模糊。
“陇云同杳杳,涧水自潺潺”描绘了云雾缭绕的山岭与溪流潺潺的涧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接下来,“暝合千峰紫,香残一径斑”则通过日暮时分的景色,进一步强化了诗作的意境美,同时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夕阳归兴缓,清磬隔尘寰”结尾两句,以夕阳西下与清磬声遥相呼应,不仅表达了诗人归隐之意,也寓意着心灵的净化与超脱,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达到了诗作情感与意境的完美统一。
整体而言,徐本原的《隐学寺》通过对隐学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与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一种超越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与历史的独到见解和深厚情感。